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大爺下象棋、潮人喝咖啡……藝塑社區

2022年04月29日07:5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藝塑社區

4月,一則消息引起了成都社區工作者的注意。經過前期打造升級,成都又一處活力新生之地——青羊區祠堂街藝術社區2022年6月將亮相。祠堂街藝術社區不僅保留了百年歷史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遺存,還將美術館、新式茶社、復合書店等藝術空間融入社區。

近年來,國內不少傳統的“藝術進社區”已升級為“藝術社區”,公眾從藝術的接受者變為公共藝術、美育的主導者、參與者。在成都,“藝術社區”打法多樣,是走在全國社區營造浪潮前列的城市之一。

A

社區建起音樂廳

“筑巢”引來國際賽事

在成都市錦江區沙河街道五福橋社區,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前廣場草坪上,有一個紅色的巨型音符雕塑,是這座社區音樂廳的標志。

一座常住人口為7700多人的小社區,為什麼還需要一座專門的“音樂廳”?走進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內部構造並不含糊。“周韻新年音樂會,黑與白鍵盤匯報演出,星耀沙河·童星鬧春·少兒樂器表演專場,民樂藝術展……”翻閱音樂廳的電子顯示觸屏,除去成都疫情防控等特殊時期,幾乎每周這裡都有不同類型的音樂演出,音樂廳裡還設有音樂歷史簡介牆、鋼琴演奏舞台、手風琴展櫃等。

著名歌唱家范競馬、琵琶演奏家蘭維薇,梅花獎得主、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王玉梅,梅花獎得主、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露,國內首個小提琴“雙博士”王微致,著名鋼琴演奏家周韻等,都曾在這個社區音樂廳表演,四川交響樂團、四川愛樂樂團等也與音樂廳展開了合作。

為什麼這些藝術家都願意前來?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負責人之一李思思說,這背后都與音樂社區的“自我造血”功能有關。一方面,社區裡的小朋友、家長、老人能夠在家門口免費聽質量不錯的音樂,甚至自己也能成為音樂會中的主角,用藝術為社區治理貢獻了積極能量。另一方面,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的創始人都是音樂界古典賽事的運營者,他們深知音樂廳運營的痛點在於觀眾門檻高、音樂家表演機會少,基層劇場缺優質內容,於是想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模式,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音樂普及模式。“賽事引進來有了收益,我們為惠民演出提供場地,有了穩定的演出資源,還為居民引進了高品質音樂,而美育之下,不少小朋友也成為音樂比賽的參與者,藝術價值在循環中擴大。”李思思介紹,項目圍繞在社區建設音樂博物館、音樂體驗、音樂消費、音樂培訓、樂器銷售、人才培育、產業聚集相結合的音樂產業承載平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內部造血循環。

截至2022年3月,音樂廳曾舉辦了中新國際音樂比賽、成都少兒音樂季等,前者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古典音樂賽事之一,簽約公益音樂家100多位,簽約合作機構200多家,舉辦近200場活動。該項目2020年度投入180萬元,線下觀看人數5萬人次,線上直播觀看人次已經突破100萬,最高峰有4.3萬人同時在線觀看。

B

詩歌、咖啡配象棋

13年后“白夜”回歸

4月初,在綠樹成蔭的成都芳草街街道,61歲的張大爺下午2點就來到芳華街一棟白色方形建筑裡下象棋,作為芳草街象棋隊的隊員,有30多位和他一樣的老人來這裡切磋棋藝,觀戰的也不少:“這裡雖然空間不大,但是頭頂有遮雨的屋檐,四周通氣,還有石桌椅,桌子上刻棋譜,還是可以的!”

僅一牆之隔,離“象棋區”不遠處,一位身穿灰色長褂的老人在白色建筑前的廣場上打拳,順著他出拳的方向,有10多位穿著時髦的年輕人,喝著咖啡聊天,或是拍照“打卡”留影——在“白夜花神·詩空間”裡,共處著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社區人、市民、游客。

時隔13年,白夜又回到了玉林。1998年5月,詩人翟永明和藝術家何多苓共同在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玉林西路85號創立了“白夜”這個文化品牌,眾多藝術愛好者匯聚於此,被稱為文化會客廳,后來白夜搬到了寬窄巷子。2020年,芳草街街道社區因優化調整,空出一塊地,翟永明於是選定了這個坐標,2021年白夜又多了一家“分店”,回到這塊承載自己青春的場地。

白夜的回歸,也從曾經的純文化空間,變成了容納四個主題板塊的綜合性空間,詩歌、展覽、戲劇等相關文藝活動將在這裡陸續呈現,用藝術融入社區營造。

“一開始是有些不習慣。”郭輕舟是“白夜花神·詩空間”的主理人,他記得空間開業第一天晚上,就遇到了社區孃孃們的廣場舞團隊,他擔心廣場舞聲音大影響客人,和孃孃們溝通后了解到,這曾是她們跳舞的原址。“我們團隊覺得,藝術是親和地融入社區生活、融入這個城市自然更新裡,而不是一個新式網紅建筑。”郭輕舟轉念一想,其實阿姨們跳舞7點到8點的時間段,恰恰是白天喝咖啡的客人走掉,晚上喝酒的客人還沒來的間隙,何樂而不為呢?於是這裡成了白天潮人喝咖啡、大爺下象棋的據點,晚上是年輕人喝酒、孃孃們跳廣場舞的場所。

在白夜爬滿綠藤的牆上,是高新區芳草小學學生在翟永明的指導下寫的原創詩歌,生活在社區裡的孩子,把冬天的鳥、枯樹和霜、蠟梅花寫成詩,一首又一首。小學生黃蕊淇參加社區詩歌公益活動,她寫下一首詩《在故鄉泡一杯桂花茶》,還在川劇名家田蔓莎的指導下學習表演了朗誦。

C

“巷子裡”有牆繪

車棚裡孃孃來蹦迪

成都市玉林街道玉林東路社區黨委書記楊金惠,年輕時談戀愛就喜歡在玉林轉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不少音樂家、藝術家、畫家、詩人涌入玉林,那時候這裡有不少酒館、字畫店,還有古琴店。”楊金惠在玉林生活了25年,在玉林做社區工作就做了22年。

這份浪漫的藝術基因,也融入了如今玉林東路社區的營造中。玉林東路“出圈”的公益藝術建筑“一介·巷子裡”,由“90后”海歸設計師張唐免費設計。修建“一介·巷子裡”,目的是讓社區居民除了打麻將、遛彎之外,有一個自然休息的社區友好場所。一片木色的“巷子裡”在幽靜的玉林東路有些醒目,它青春現代的外觀引來不少年輕人打卡,而同時,社區殘障人士也可以在這座建筑裡賣咖啡做工。盲人來喝咖啡會感到友好,因為空間的扶手上刻有盲文,輪椅能夠在入口特意加寬的長廊裡轉彎“調頭”。這些設計,是基於社區有250余位登記在冊的殘障人士。

楊金惠願意把藝術看成是凝結社區人的精神載體:“住在玉林東社區的人身份、年紀、性格等都不同,每天路過玉林的人也不少,因此需要敞開胸懷,讓這個載體包容多元的人。”玉林東社區最醒目的藝術載體之一,是位於玉林街26號居民樓的一幅巨型牆繪,左邊的小孩扎著可愛的哪吒頭,右邊的大熊貓被擬人化,兩者中間開著一朵閃著光芒的小花,大家呵護著它長大。2019年,阿根廷設計師Animalitoland在玉林東社區的邀請下,來成都免費為社區創作了這幅名為《攜手綻放》的牆繪。“小朋友代表人類,是社區的未來,熊貓代表著自然,生活被具象化為花朵,圓形的背景線條代表著孕育生命的太陽和地球,也與街道的花開玉林的城市規劃主題相呼應。”楊金惠回憶,創作作品本身也是凝結社區居民的過程,它流淌著大家的真情實感,是充滿生命力的。

在玉林東社區,你能看到小朋友用易拉罐、顏料在牆上畫出童年回憶,社區的鄰裡音樂節、眾籌菜園、車棚改造后的老幼中青蹦迪現場,有玉林仔童聲合唱團,通過不同作者不同風格的藝術牆繪,成為社區共同溫馨記憶的一部分。

看法

藝術回歸生活 社區承載生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營造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3月,成都命名第一批10個社區美空間。預計未來5年,成都全市共計劃建成3043個社區美空間,其中,市級示范點位235個,2021年將建成市級示范點位91個。

其實除在西部活躍的成都外,北京、廣州、廈門、杭州、南京、深圳、秦皇島等地的社區營造,也都涌現了地瓜社區、阿那亞社區等不少社區營造的優秀案例,藝術在其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藝術在社區營造中扮演什麼角色?在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江維看來,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藝術最直接的就是給社區帶來視覺化的醒目效果。第二,如果藝術項目做得合適,藝術釋放了正向能量,對居民有美育作用,美育也是市民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第三,美育是一個載體,它聯系著社區內不同居民,為社區營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大家的“歸屬感”強了,才能自發地互幫互助,對城市乃至國家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藝術並不是陽春白雪,它就是來自生活,社區就承載著生活,也是藝術回歸的題中之義。”江維說道。

為什麼成都有那麼多有意思的藝術社區能夠落地?近年來,成都從城市戰略上持續多年為社區營造“輸血”,僅2018年成都市投入支持社區營造的資金達15億元,並每年為社區營造、規劃人才開展培訓,進行政策引領,成都的大學路、猛追灣、鏜鈀街等地的社區也較早做了嘗試。

“政府政策、資金促進了社區藝術的更好發展,提升了居民的自治自理能力,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人人創造,大家都是社會的一員,這樣在一些關鍵性的時刻面前,能凸顯基層的自理力量。”江維說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