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奮進成都的三股動力

2022年04月24日08:47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奮進成都的三股動力

  3月31日,成都興隆湖畔,20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成都,協議總投資達826億元。這些項目大有來頭——高金富恆全國第二總部及生產基地等新項目,展現了以先進制造為代表的城市硬實力﹔與香港A8集團網文影視視聽基地項目等企業的簽約,則預見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招商引資被認為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源”動力。這些被招引而來的“商”與“資”,是城市發展的參與者,也是奮進者。

  不止於此。過去五年,是成都奮進的“年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等戰略機遇疊加,前所未有地拓展了發展空間,成都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產業的“圈”與“鏈”

  4月15日,空中客車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概念設計方案正式發布。

  這是空客公司在歐洲之外直接投資建設的首個飛機循環利用項目。該項目落地於成都雙流,到2030年,預計實現產業規模達210.7億元,將加速帶動成都航空制造與維修、航空物流、航材銷售等航空關聯產業發展。

  當然,一家企業很難獨自完成如此龐大的工作。項目簽約當天,加德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於錦春也前往了現場。他告訴記者,公司已於去年收到空客首次認証証書,“希望能借此在產業鏈中尋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不止於此,航空航天、高端芯片、生物醫療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正在成都“建圈強鏈”的行動中變大變強。

  這一行動啟動於2021年底,源於城市更高質量發展的迫切感: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五年,在成都已有1個萬億級產業、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基礎上,能級質量、協同水平、要素聚集等領域仍有短板,如何補齊?

  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成都開始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圍繞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全面推行“鏈長制”,完善產業圖譜。

  成都明確了以20個重點產業鏈為主線,在鏈主企業引育、實施招商引智和項目攻堅、產業生態構建上持續發力。其中,既有產業規模在2020年達到1220億元位居全國第五的集成電路產業,也有產業規模約20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

  目前,成都整合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重點引育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如今首批入庫鏈主企業已超過40家。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醫藥健康和航空航天產業的建圈強鏈,成都已經確定了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4個重點產業鏈,“目前4個產業已確定12家既有鏈主企業、14家擬引育鏈主企業”。

  這些“強鏈”任務又將分配到不同區域。比如,成都雙流區的重點工作,就是瞄准“京東方系”“空客系”“中電子系”“順豐系”“中興系”等上下游配套需求開展產業鏈招商。

  此外,成都推行“鏈長制”,政府設有專門的產業鏈“鏈長”,隨時聽取企業訴求,強化資源統籌力度。

  成都攜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洋是“鏈長制”的受益者,他的體會是,相當於搭建了一個以政府信用背書的交流平台,讓“鏈”上企業可以更充分交流技術,更快形成整體解決方案。

  成都市發改委產業處相關負責人透露,很多企業在發展中已通過收購、控股、參股等方式將業務向上下游延伸,本身也在謀求實現產業鏈“自由”。

  眼下,“建圈強鏈”行動還有新目標。3月24日成都舉行的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明確,要高效推動實施產業建圈強鏈,切實將國家賦予的使命和機遇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勢能,並加強市內和省內外聯動,凝聚產業建圈強鏈合力。

  這意味著,“建圈強鏈”行動的范圍還將進一步擴大,包括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深化產業資源整合,加強與重慶都市圈和成德眉資同城化地區產業聯動。

  比如在工業無人機產業方面,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將搶抓四川省低空空域改革試點機遇,力爭在成都及周邊區域放開更多低空空域,著力構建西部通航機場網絡體系,並統籌集中集約發展,加快形成工業無人機產業集群效應。

  3月31日,20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成都,協議總投資達826億元,其中包括鏈主企業投資項目10個、鏈屬企業投資項目10個,涵蓋航空發動機、綠色低碳、新型顯示、創新藥、綠色食品、金融業等重點產業鏈。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有越來越多資源奔著產業鏈、人才而來,作為奮進成都的參與者,成都也將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開放的“勢”與“能”

  國際機場協會(ACI)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最繁忙的前10個機場排名中,中國有兩個機場上榜,其中就包括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這不是成都與沿海開放城市的首次同列。2020年5月,成都雙流機場曾一度躍居全球機場起降架次首位,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航空的崛起,背后是開放領域的進一步拓展、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開放方式的進一步升級,更意味著,過去幾十年基於沿海城市的開放布局的重新優化。

  站在新發展階段,內陸城市也有自己的開放使命。

  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打造。其中,明確支持成都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過去5年間,成都對外聯通水平進一步提升,並加快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去年以來,成都陸續迎來了天府國際機場投運、成渝中線鐵路獲批、中老鐵路開通等重要節點,一口氣暢通了“航空+鐵軌”的雙通道。

  天府機場投運后,成都迎來雙機場時代。除了航線的增加,貨運業務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今年2月,順豐航空中國西部總部項目正式落戶成都雙流,宣布加大全貨機投入,構建輻射全國,覆蓋亞太、歐美,暢達全球的貨運航線網絡。4月,四川賽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東部新區注冊,將使用四川航空天府機場機庫,開展國內首個空客A321客機改裝貨機業務。

  在鐵路運輸方面,除了累計開行超9000列的中歐班列外,在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后,成都是第一批主動響應的城市,開通次日,成都空鐵國際聯運港和成都國際鐵路港就相繼發出兩趟中老國際貨運班列。此外,在鐵軌之上,成都還創新推出了“空鐵”“海鐵”等多式聯運體系。

  而作為沿江高鐵的一部分,已經獲批的成渝中線高鐵也有望增強長三角“龍頭”,成渝“龍尾”的經濟格局,進一步增強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能力。

  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解釋稱,優化國際班列“樞紐對樞紐”開行模式、多元化產品體系和國際集疏運系統,可以提升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中老班列等多向度班列運營質效和銜接水平,“增強成都國際鐵路樞紐集疏能級,提升中歐班列成都集結中心功能”。

  換句話說,開放的動能,也將為城市帶來經濟發展的動力。

  比如,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大背景下,成都正加快拓展東盟、日韓等區域市場。四川嘉興行貿易有限公司出口部經理張敏提到,公司向日本、馬來西亞出口飲料、火鍋底料、郫縣豆瓣等食品,得益於RCEP框架下的關稅減免紅利,直接讓國外客戶享受到進口關稅的減免或者降低,“進一步加大了中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此外,在全球疫情影響,國際供應鏈持續緊張的情況下,成都國際班列改變以往鐵海聯運的運輸方式,全程採用鐵路運輸,隻需在中越邊境進行換軌,即可將貨物送達越南。戴爾公司是這條線路的受益者,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貨物從成都至越南的貨運時間縮短了2-3天,既避免了海上運輸的風險性,同時也降低了企業運輸成本,為戴爾拓展東南亞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

  正如成都市口岸物流辦負責人所說,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賦予成都新的時代使命,推動成都由內陸腹地邁向開放高地,城市極核主干功能和全球輻射能級不斷提升。

  隨著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日益增強,成都也將為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提供有力支撐。

  消費的

  “引領”與“引力”

  2021年,成都有兩組數據刷屏——

  一是,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成為我國第四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另一個是,在2021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上,成都再次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

  城市的魅力有諸多維度,而“人”始終是衡量一座城市綜合實力與發展能級的重要指標。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口基數是決定消費市場規模的關鍵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解釋稱,成都在整個消費市場能級、國際化程度以及消費引領能力能很快“進入狀態”,幫助西部鏈接國際市場。

  數據變化更加直觀。

  從經濟指標看,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從“十二五”末的不到5000億元提升到如今的超9000億元,如果未來能繼續保持“十四五”時期的增長勢頭,則有望在“十四五”末突破萬億大關。

  首店方面,2021年成都首店數量再創新高,共計引入801家各類首店,僅次於上海、北京,但其增速超過上海、北京,較2020年增長415家,同比增長107.5%。成都是全國較早提出發展首店經濟的城市,過去幾年,成都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推動該消費“新IP”的發展。

  業內對成都的首店經濟發展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加碼“首店”既為市場帶來了熱度,也為消費者奉上了新興消費內容,進一步豐富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市場良好的業績表現則加速吸引更多品牌入蓉。成都遠洋太古裡總經理伍玉珊表示,在零售領域,很多國際品牌已經開始將成都作為其中國戰略的前線和重心。“各大國際奢侈品牌,作為零售品牌投資的風向標,也開始視成都為一個極具特色的潛力市場。”

  此外,成都去年還入選了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名單。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服務對象是社區居民,目標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重在聚焦城市最小單元。

  無論是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培育社區商業還是發展夜間經濟,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滿足“人”的需求,最終形成了“成都消費”的城市品牌。

  將目光放遠,城市的消費品牌不只是“買買買”。

  一方面,成都近年來明顯加快了“國家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步伐,核心目的是希望通過探索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以更高層級的體驗式消費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當前復雜環境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所承擔的已經不僅是提升城市功能、形成消費引力場。”王微解讀稱,更重要的是在后疫情時代,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支點,通過巨大國內市場的引力,吸引全球消費創新資源進入國內,同時,將中國品牌和優質的產品推向世界。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中,對“消費”著墨亦不少,特別是要發展壯大多元消費業態,堅持高端化與大眾化並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提高商業繁榮度、消費舒適度、國際美譽度,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於成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不僅是一座城的目標,它關乎“幸福成都”更有內涵、更有溫度、更有質感,同時,也關乎是否能發揮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從而在新發展格局中率先取得突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