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風從山上來

2022年04月11日07:5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風從山上來

涼山州會東縣拉馬風電場和雪山風電場。

資源家底

風能資源理論開發量約4850萬千瓦

實際可開發量超1800萬千瓦

開發現狀

2021年裝機容量超過490萬千瓦

風力發電量109.43億千瓦時

在全省發電量中的佔比為2.42%

2021年上半年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415小時

居全國前三

涼山風電

風電基地規劃裝機總規模1048.6萬千瓦

是國家能源局批復的西南地區首個大型風電基地

風電基地建成投產風電場65個

裝機456.7萬千瓦

加快開發

密集核准32個風電項目

總裝機容量超過321萬千瓦

“十四五”期間新增風電裝機獲批核准已超過一半

開發願景

“十四五”期間

四川新增風電600萬千瓦左右

到2025年

風電裝機容量將突破1000萬千瓦

3月10日,大涼山深處的魯南山脈,幾台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一年后,這裡將矗立一排排葉片直徑達172米的風機﹔正常狀態下,每台風機每天發電量能滿足一個普通三口之家12年的用電需求。

同一天,省能源局傳來消息,省發展改革委正式核准2022年第一批14個風電項目,加上去年年底核准的18個,短短4個月,我省已核准風電項目32個,總裝機容量超過321萬千瓦,總投資超過224億元。兩次核准的風電裝機容量,是過去10年四川風電裝機總量的65%。

時間線拉長,“十四五”期間,四川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有600萬千瓦左右,總裝機容量將達1000萬千瓦。風從山上來!風,是自然的力量,也是發展的力量。四川風電,一路風馳電掣,以前所未有的開發力度,成為下一張四川新能源“王牌”。

A

風起之時

從“0”到“1”,為國內低風速地區風電開發積累寶貴經驗

3月初的大涼山,艷陽高照。坐上從西昌開往攀枝花的“復興號”列車,穿行在安寧河谷的田野,透過車窗遠眺,一個接一個的“大風車”高高挺立,葉片轉動間散發出銀色光芒。這些“大風車”一路向南一直延伸至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這裡矗立的8台風機,已經日夜不停地轉動了近4000天。

我省風電開發的第一縷風,正是從這裡吹起——2011年,作為全省第一個風電場,也是國內首個高山峽谷風電場,德昌風電場一期示范工程正式投產運營,裝機規模1.6萬千瓦。

德昌風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志雄介紹,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后,國內風電市場迎來大發展,至2010年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萬千瓦。“但那時,四川風電項目依然為零。”

在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分公司風電設計院院長屈宋源看來,這與當時外界對四川風能資源的“刻板印象”有關——外界普遍認為,四川風能資源少,平均風速低,基本不具有開發價值。

破局之路,艱辛但堅定。2006年,一份報告打開了四川風電的想象空間。結合新的風力發電技術,報告提出,德昌縣安寧河谷一帶的風力資源可開發利用。當年,省發展改革委和省氣象局完成《四川省風能資源評價報告》。次年7月,德昌成為我省風力發電試點縣。

2010年8月,安寧河風電場項目經省發展改革委核准,德昌風電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1.83億元。

項目投產第一年,就喜獲豐收——發電利用小時達到2453小時,超過原設計值的20%。如今,德昌風電一期示范工程已運營11年,累計發電量3.27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使用10.26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碳20.12萬噸。

B

乘風之勢

從“1”到“N”,風電場從涼山主戰場擴展到全省

四川風電開發,從河谷起步,在山脊加速。涼山州,則是全省風電開發的主戰場。

在涼山州會東縣,已有200多台“大風車”矗立在群山之間。站在會東堵格風電場的8號風機下眺望遠方,西北方向近10公裡處的山脊上,會東淌塘風電場已於去年11月全面投產發電﹔東南方向20公裡左右,會東小街一期16萬千瓦風電場建設工地一派熱火朝天,項目有望於2023年12月建成投產……

“未來,會東將有9個風電場,裝機規模達81.58萬千瓦。”手指遠方綿延的群山,四川省能投會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米凌志描述著未來的藍圖。

這只是近年來涼山風電開發熱潮的一個切片。涼山州一共17個市縣,其中15個都已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風電場。

涼山州能源管理辦公室主任張黎介紹,當地溝壑縱橫,海拔落差大,形成了內部垂直氣流,氣流通道和地形變化的交匯成就了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按照相關規劃,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涼山州可開發風電資源量達1248.8萬千瓦,佔全省60%以上。”

2015年5月,國家能源局批復《四川省涼山州風電基地規劃報告》,根據相關條件,最終確定涼山州風電基地規劃場址總計121個,規劃總規模1048.6萬千瓦。

這一年前后,中國華能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等央企、省企紛紛進場,掀起搶灘風電項目的熱潮。

一批批重大項目在涼山州落地開花:在鹽源,中國華電集團的風電裝機規模已有56.9萬千瓦﹔在會東,四川省能投集團的風電裝機規模已有53.6萬千瓦﹔在普格,中國大唐集團風電裝機規模已有51.23萬千瓦……各地風電場徐徐轉動的“大風車”將風能轉化為電能,通過電網,點亮萬家燈火,也在這一年點亮了大涼山深處最后一批“無電村”。

如今,風電開發熱潮已擴向全省:在廣元,已建成並網發電項目9座,裝機容量71.92萬千瓦,裝機規模居全省第二﹔在綿陽,中廣核馬鳴風電場已於2016年並網發電﹔在瀘州,川南首座風電場——古藺德耀風力發電場已運行兩年多,年發電量9447萬千瓦……

建設進度加快的同時,四川風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數也在提升,這是衡量風電效益的關鍵性指標。從最初中游水平到上游水平,再到長年位居全國前列,國家能源局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四川風電的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415小時,居全國前三。

C

御風之術

從無到有,涼山已形成較完備的風電產業鏈

坐落在螺髻山下的四川德昌特色產業園區,隱藏著支撐涼山風電開發的動力之源。

在東方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的風電葉片生產車間,記者注意到一扇長約85米的巨型葉片模具,要經過數十名工人有序檢查、修理打磨結合面,以及合模、鑽孔等步驟,風電葉片才能灌注成型。

“如今涼山州各縣市的風電機組,每10台就有7台是‘涼山造’。”該公司制造部項目經理王鵬自豪地告訴記者,每年有200多台套機組和葉片在這裡生產,然后運往涼山州各個風電場。

“涼山造”風電裝備,從無到有,僅用了4個月。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憶:“2015年6月,東方電氣風電裝備制造項目建設啟動,僅3個月就完成一期建設﹔11月,公司正式開工﹔12月,‘涼山造’首支葉片下線……”

東方風電的落戶,也為涼山風電開發帶來了一系列的配套企業:生產塔筒的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生產玻纖布的航天長征睿特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機艙罩的四川東樹新材料有限公司……

如今,涼山已形成具有風電葉片、風電主機、玻纖布、機艙罩、塔筒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成為目前西南片區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滿足風電產業發展裝備需求的制造基地。

風電技術也隨之在這裡匯集。四川大部分風電場都位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伴有高雷暴、高濕度、強凝凍等場景,是國內高海拔山地風電場的典型代表。

今年2月下旬,強降溫天氣席卷涼山州數十個高山風電場。其中,海拔3200米以上的美姑井葉特西風電場和沙馬乃托風電場,最低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

“面對葉片結冰、高雷暴等問題,我們聯合相關公司研發了高寒山區防冰凍機組。”四川能投風電公司副總經理胡開文透露,機組已在美姑的兩個風電項目得到批量應用。“投運以來,沒有一支葉片因為雷擊出現故障或者損壞,並且在冰凍期內,機組的發電量最高能增加3%。”

“別小看這3%!”胡開文算了一筆賬,每年冰凍期,新技術能為這兩個風電項目挽回部分發電量損失,增加的效益達千萬元以上。

“針對四川風能資源的特征,我們還進行了大量技術研究,如探尋如何解決高海拔風機葉片失速、紫外線過強造成風機機組受損等。”東方風電高級工程師楊奎濱認為,四川風電的成長歷程,也在為全國風電技術進步累積經驗。

日趨完備的產業鏈,不斷的技術升級,為四川風電的騰飛插上翅膀。截至2021年底,我省風電裝機容量已經超過490萬千瓦。從河谷到高山,一座座風電場陸續建成,一排排風機迎風旋轉,朝著“十四五”的1000萬千瓦裝機目標,大踏步前進。

對話

“貧風區”依然可有大作為

對話嘉賓

屈宋源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分公司風電設計院院長

周勝偉 德昌風電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記者:如何評價四川的風力資源?屈宋源:如果與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相比,四川風能資源並不佔優勢。根據初步估算,我省的風能資源理論開發量是4850萬千瓦,在當前設備技術水平和經濟收益水平下,初步估計全省風能資源實際可開發量超過1800萬千瓦。而僅河北張家口的可開發風能資源儲量就在4000萬千瓦以上。

周勝偉:在全國風能資源版圖上,四川是四類資源區,即業內所稱的“貧風區”。但這並不代表四川就沒有風能資源,我省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涼山州地區,平均風速總體呈“盆地內較小,西北部高原、西南部山區部分地區及東部小部分地區較大”的地域性分布特點。

記者:資源並無明顯優勢,那四川風電又將承擔怎樣的角色?

屈宋源:相比核能、水能等清潔能源過長的籌備期及建設期,風光資源是最便利的綠色能源。四川電網以水電為主,但水電普遍夏季、秋季豐盈,冬季、春季枯少,豐、枯水期電量比為7︰3,風電開發恰好能與水電形成穩定的互補關系,減少峰谷波動。

這樣看來,水風光一體化建設是我省清潔能源開發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大優勢。水電的儲能和調峰能力,剛好能彌補風電、光電波動性強等短板,在不增加通道的前提下,可以提升通道的利用率,從而降低用電成本。

周勝偉:通過水風光多能互補的探索,四川有望再造一個“水電四川”,還能通過對區域水風光電力能源的一體化聯合調度,實現能源的穩定供應。

記者:四川風電開發,還有哪些明顯短板?

屈宋源:四川發展風電,除了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和儲備量有限外,成片成規模開發的資源也不多。此外,受交通運輸條件影響,與國內其他地方比較,項目開發成本也比較高。

周勝偉:我們正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雖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欣欣向榮,但在配套的儲能、調峰技術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可再生能源電力尚不能穩定輸出,給電網負荷調節帶來了一定壓力。

撰稿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姣

攝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