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降低肝癌術后復發率 這個團隊給出手術“教科書”

2022年04月07日07:4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降低肝癌術后復發率這個團隊給出手術“教科書”

  【人物名片】

  曾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教授

  ●獲獎情況:

  2021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獲獎項目:

  肝癌復發外科防治關鍵技術體系建設及應用

  ●項目點擊:

  率團隊歷時17年,圍繞肝癌診療與研究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在肝癌術后復發機制及外科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臨床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切實提高了肝癌手術患者的長期生存效果。

  

  肝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腫瘤之一。

  2020年,全球新發肝癌90.6萬例,死亡83萬例。其中,近一半的新發和死亡病例均在中國。肝癌術后的5年生存率僅13%左右,患者預后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術后5年復發率高達70%。

  日前頒發的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其中一項成果為“肝癌復發外科防治關鍵技術體系建設及應用”,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生存預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教授曾勇率團隊歷時17年,圍繞肝癌診療與研究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在肝癌術后復發機制及外科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與臨床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切實提高了肝癌手術患者的長期生存效果。

  這項成果如何減少肝癌復發?記者就此採訪了曾勇教授團隊成員謝坤林醫生。

  前后七年

  對上千例肝癌患者進行研究

  “在臨床上,針對早期肝癌的治療有肝切除手術、射頻消融和肝移植三種方式。前兩者的復發率高達70%左右。肝移植治療由於供體緊張,很多患者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待肝源。”謝坤林說,如果能夠破解肝癌手術后的高復發率,以及增加肝移植供肝獲取的途徑,就能為更多家庭帶來希望。

  但早期肝癌人群採取何種手術方式能減少復發?臨床上對肝切除手術和射頻消融這兩種方式的效果一度沒有達成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下,曾勇團隊前后用了7年左右的時間,採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案對上千例肝癌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手術切除患者5年無復發率的比例是51%﹔而射頻消融患者5年的無復發率是29%。這一高質量研究成果發表在外科學排名第一的期刊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學年鑒》)。

  這項成果還被國家衛健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等肝癌指南採納,作為世界范圍內早期肝癌治療的標准方案,使患者預后顯著改善。

  不僅如此,曾勇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6個肝癌復發過程的關鍵調控分子,為肝癌治療提供了候選的藥物靶點,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基於影像、病理臨床的肝癌患者人工智能復發早期預警模型,為早期干預和精准治療提供了依據。

  提供范本

  提高手術成功率

  肝臟切除手術的難度系數很高,尤其是長在肝臟中間、被稱為“中央型肝癌”的腫瘤最麻煩。由於周圍布滿了血管和膽管,稍有不慎,患者就會大出血。因此,很多基層醫院無法開展此類手術。謝坤林說:“如果能為外科醫生提供一部肝臟切除手術的指南,勢必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經過對數百名“中央型肝癌”手術患者進行研究,曾勇團隊將“中央型肝癌”劃分為4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癌症應該怎麼做手術?哪些會是術后復發的高危因素?曾勇團隊給出了答案。

  這樣一來,相當於給了肝臟外科醫生一本“教科書”。對於不同位置上的腫瘤應該做哪種手術等問題,曾勇給出了范本,為后續臨床實踐和推廣奠定了基礎,這一成果因此命名為“中央型肝癌曾氏分型”。

  數據顯示,該成果使“中央型肝癌”患者術后3年無復發生存率由35%提升到45%,顯著優於國際同期水平。

  減少創傷

  解決供體短期難題

  肝臟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高肝源的來源?

  謝坤林介紹,肝源的主要來源是捐贈,親屬之間活體肝臟移植可成為一個重要渠道,但在以前,傳統的手術會在供體者的身上留下一道超過40厘米的“L型”傷疤。“如果能夠減少對供體者的創傷,打消顧慮,勢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肝源。”

  為此,曾勇率團隊實現了“成人活體肝移植微創供肝獲取”,就是在供體者的身上“打”幾個洞,也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微創手術”,就能夠獲取肝源。相比大創傷的取肝方式,微創對醫生技術要求更高,需要醫生通過操作機械手臂完成操作。但這樣的優勢在於,手術創傷跟原來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觀察,供體者不僅沒有發生嚴重並發症,還將原來11天的住院時間縮短到7天。

  此外,曾勇教授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機器人微創左外葉供肝獲取、國內首例腹腔鏡右半肝供肝獲取等手術。

  由於華西醫院在肝臟外科手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華西醫院肝臟外科及肝臟移植中心被國際肝移植領域權威專家列舉為全球微創供肝獲取五大中心之一,其余4個中心分別在美國和日本。(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寰)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