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統計局:今年前兩月成都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
成都汽車產業高增長動力在哪?

今年1-2月成都各行業增加值
分行業看
汽車制造業
增長68.1%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增長14.6%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
電子設備制造業
增長9.1%
化學原料和
化學制品制造業
增長34.4%
從細分產業看
航空航天器及
設備制造業
增長36.2%
計算機及辦公設備
制造業
增長22.1%
醫藥制造業
增長14.0%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增長4.4%
醫療儀器設備及
儀器儀表制造業
增長3.7%
數據來源:市統計局
3月23日,成都郫都區成都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蜀都客車”)車間內,新能源汽車停滿車間,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技術調試。在此之前,該公司每天開足馬力生產。同城車企中,業務繁忙的不在少數。3月2日,成都龍泉驛區的神龍公司成都工廠1222輛凡爾賽C5 X集體“出海”,即將銷往歐洲。
3月24日,成都市統計局對外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1-2月成都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1%,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51.0%,上述兩項指標增速均高於其他行業。上述數據反映一個現實,前2月成都汽車產業迎來高增長,而這背后的驅動力在哪裡?
產品持續放量
“成都造”
銷往全球市場
“1-2月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大,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成都加快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招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氫燃料汽車等整車及零部件企業,一汽豐田亞洲龍、神龍汽車凡爾賽C5X、全新沃爾沃XC60等眾多高附加值產品下線,華鼎國聯、寧德時代等企業在蓉投資落戶。”成都市汽車產業行業聯盟相關業內人士分析。
“一汽豐田擁有天津、成都、長春三個整車生產基地,僅成都基地來看,1-2月共生產整車近2.4萬輛,產值逾40億元。”一汽豐田成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主力車型,“亞洲龍”自投放市場以來,在B級市場廣受客戶好評,銷量不斷增長。
另一家車企銷量也看好。來自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該公司累計銷量達12654輛,凡爾賽C5X車型銷售行情看好。3月2日,神龍公司成都工廠1222輛凡爾賽C5X踏上前往歐洲的新征程,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出口數量刷新該公司有史以來單次整車出口的最高紀錄,預計到今年年底,凡爾賽C5X的出口總量將超過成都工廠該車型產量的三分之一。
“目前,凡爾賽C5X主要通過海運方式出口,出口國家有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工廠目前的規劃年產能達17.6萬輛。
提升內生動力
創新平台、高端人才、
技能人才集聚
統計數據顯示,1-2月成都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51.0%。在成都市汽車產業行業聯盟相關業內人士看來,從總體上來講,新能源汽車產量上漲緣於市場接受度提升。新能源汽車技術經過十幾年發展已較為成熟,且充電基礎設施也逐步成網,使用成本遠低於傳統汽車,多種原因的疊加下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達到歷年頂峰。2021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量5.8萬輛,同比增長112%,佔全市汽車產量的6%。
除市場需求推動本地車企實現高增長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即通過工業技改等創新方式增強自身的內生動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在此過程中,借助數字經濟手段成為企業創新的一大策略。
“面對市場的高需求,成都基地以豐田生產方式為基礎,加快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確保設備高可動率,同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一汽豐田總部提前預判,強化供應鏈管理,保障芯片等關鍵零部件供給,夯實生產基礎,實施生產統一調配,有效降低疫情對企業發展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做到‘應產盡產’,全力挑戰年產15萬輛、產值250億元的同比翻番目標。”一汽豐田成都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分析,科研平台聚集和電子信息、軟件產業的高速發展,正給成都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帶來契機,為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城市建圈強鏈
產業鏈、供應鏈、
價值鏈正在完善
眾多車企競逐成都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搶灘之地。“神龍公司未來有規劃新能源車型平台,目前已經生產部分新能源車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蜀都客車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該公司的產品構成中,新能源車佔比95%以上,“目前已有氫燃料城市客車、氫燃料物流車、氫燃料環衛車、氫燃料公路車等產品。”
在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方案中,新能源汽車成為20條重點產業鏈之一。最近,國家頂層設計對汽車產業的刺激正在加強。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其中明確提及“有序拓展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客、貨汽車市場應用空間,逐步建立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與鋰電池純電動汽車的互補發展模式。”
實際上,在國家層面的規劃出台之前,圍繞氫燃料車進行產業上下游布局,成都已“出招”。“已經疏通燃料電池鏈,引入了北京鋒源、億華通等氫燃料電池系統領軍企業,吸引了一批配套企業落戶,帶動鼎研、星充、協鑫等150余戶充電企業聚集。”成都市汽車產業行業聯盟相關業內人士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記者 葉燕 宋嘉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