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產量躍升到全國第三 四川大豆還有哪些潛力?

2022年03月21日07:3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大豆還有哪些潛力可挖?

大豆擴種觀察⑤

兩大優勢

●耐陰性強,適宜套作

結合良法,每畝地可增收100—150公斤

●高蛋白,更適宜食用

相較重油脂、更適合榨油的北方大豆,川豆普遍為高蛋白品種,更營養

兩大潛力

●“南北通吃”

通過改良大豆株型、種質資源,提高大豆的產量、抗性和適應性,有望讓四川大豆“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推廣大豆間套作

●“自給自足”

我國大豆超八成依賴進口,通過健全川豆良繁體系,加快優質種子的繁殖與供給,從而提高自給率,減少進口依賴

3月17日,一場夜雨過后,自貢市自流井區飛龍峽鎮丁香村的300多畝幼齡桃樹下,翠綠的豆苗破土而出。“果樹下間作大豆,真的行嘞!”村民陳欽德喜出望外。

推廣大豆間套作,正是近年來四川大豆產量強勢增長的主要原因。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在全國大豆產量排行榜中,四川大豆總產量已從本世紀初的10名之外躍升為目前的全國第三。

除了有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助力,本土大豆品種也功不可沒——在耐陰套作大豆和超高蛋白大豆品種選育兩個方面,四川均居國際領先水平。手握兩大品種優勢,下一步,四川能為全國大豆增產做些什麼?

A

有望“走出去”

改良品種,使其適宜在南方產區之外種植

“‘貢秋豆5號’耐陰性很強,適合間套作。”此前,在丁香村開展技術培訓時,自貢市農科院大豆育種專家楊華偉就向村民推薦了這一大豆品種,除了果樹和大豆間套作,今年全村還計劃實施3000余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粱套種大豆等模式,助力大豆增產。

“貢秋豆5號”由自貢市農科院自主選育,於2017年通過國家審定,是四川首個夏大豆國審品種,具有高產、高蛋白、適宜套作、適應性廣等特點。

不隻“貢秋豆5號”。近年來,以自貢市農科院選育的“貢豆系列”和以南充市農科院選育的“南豆系列”,為全省大豆擴面增產提供了品種支撐。

“四川大豆耐陰性很強,非常適宜套作。”楊華偉說,今年來全省通過良種和良法配套,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粱大豆套種等模式,每畝地可增收大豆100—150公斤,也讓全省大豆播種面積從1999年前的不足200萬畝,提升到2021年的665.1萬畝。

在專家們看來,新形勢下,四川大豆還能為全國多作貢獻。“四川大豆仍有增產空間,關鍵是改良品種。”南充市農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吳海英說,當前的間套作模式對大豆的耐密、耐陰、抗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們的一些品種葉片偏大、分枝較多,密植后就會形成蔭蔽,通風透光不好。”最近,吳海英正忙著改良大豆株型,要把葉片改小,分枝減少,這樣就可以增加種植密度來提高產量。

朝著這個方向,吳海英已經試驗了5年。“我們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引進了一批葉片小、分枝少的大豆品種資源,與本土品種雜交后,改良株的葉片已縮小了三分之一。”吳海英說。

另一方面,本土大豆種質資源仍有挖掘潛力。四川大豆種質資源豐富,編入國家目錄的已達2000多份,居全國第二,“其中有不少高產、抗病性強的地方資源,都是品種創新的關鍵材料。”楊華偉說,四川大豆雖然適宜套作,但一些品種並不適宜在南方產區之外種植。下一步,通過加強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與利用,提高大豆的產量、抗性和適應性,有望讓四川大豆“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推廣大豆間套作,實現擴面增產。

B

減少進口依賴

健全川豆良繁體系,加快優質種子的繁殖與供給,提高自給率

“我們本地大豆口感好,磨豆腐、做豆花嫩滑軟糯。”陳欽德今年50多歲,在他記憶裡,當地人種植大豆以食用為主,手磨豆花的歷史已有上百年。

四川人愛食豆制品,富順豆花、劍門關豆腐、樂山豆腐腦……各種豆類美食遍及大街小巷。在吳海英看來,這些美食的背后,有一位共同的“功臣”——本土大豆。

“四川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在全國最高。”吳海英說,“這主要得益於獨特的氣候條件——四川丘陵山區晝夜溫差較大,夏季雨水偏多,氣候高溫高濕,大豆熟期較長。”

與北方大豆相比,四川大豆在蛋白質含量方面優勢明顯。“北方大豆重油脂,適合榨油,但蛋白質含量普遍在43%以下。”吳海英說,一般來說,蛋白質含量超過45%,就可稱為高蛋白品種,超過50%就是超高蛋白品種,四川大豆普遍為高蛋白品種,“南豆系列”中更有7個超高蛋白品種。

吳海英介紹,“南豆12”蛋白質含量達51.79%,是迄今國內蛋白質含量最高的大豆品種,也是國際上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主栽品種,2009年—2015年連續7年被確定為農業農村部和四川省主導品種。

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蛋白來源,高蛋白大豆更適宜食用,比如制成豆腐、豆干、腐竹、醬油等傳統豆制品,或加工成大豆蛋白制品,下腳料還可以生產豆粕作為飼料。

當前,我國大豆超八成依賴進口。“一方面四川可擴大大豆種植,提升產量,從而減少進口。”楊華偉說,另一方面還可發展成為全國高品質大豆來源地,擦亮“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這張名片,發展豆制品加工業。

不過,在這之前,仍有短板需要補齊。“目前全省大豆良繁體系還不健全,建議設立高蛋白優質大豆良種繁育資金重大專項,加快優質良種大豆種子的繁殖與供給,從而滿足豆制品加工企業和人們對高蛋白食用大豆的巨大需求。”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站長張明榮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