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熱詞看見成都未來的模樣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印發,標志著公園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方案既是過去多年成都探索的經驗總結,又融入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的新理念、新內涵。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有不少新熱詞。通過它們,或許可讓我們一窺公園城市的未來模樣。
熱詞一:郊區新城和衛星城
對於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格局,方案提及兩個重點:郊區新城和衛星城。這也是國家層面規劃中,罕見提出成都要同時布局建設這兩類城市新功能區。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介紹,郊區新城,是中央對於新型城鎮化作出部署時出現的新名詞和新理念。衛星城的概念,則早已有之。兩者的共同功能,是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進而合理控制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是優化城市功能布局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省城鎮化率較全國仍然偏低大背景下,未來成都人口仍將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因此,避免“大城市病”“攤大餅”成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一項重要課題。而建設郊區新城和衛星城,正是破解方法之一。此外,在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郊區新城和衛星城的布局建設被賦予新內涵——為城市增加戰略留白。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湯繼強介紹,公園城市的示范建設,目標是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自然需要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留足生態功能區和其他未來發展空間。方案提出,在逐步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活宜居前提下設立郊區新城﹔在嚴格控制撤縣(市)設區、撤縣設市基礎上,推動成都周邊縣級市、縣城及特大鎮發展成為衛星城。
熱詞二:守護動物棲息家園
方案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布局中,出現國際國內城市規劃中罕見用詞:守護動物棲息家園。其重點內容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中小型棲息地和生物遷徙廊道系統,建設相關領域科研平台,持續開展大熊貓等瀕危易危哺乳動物保護科學研究。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認為,這個細節折射出成都的特殊生態地位,彰顯公園城市建設真諦——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能夠在市區遙望大雪山的成都有一項殊榮:國家首批批復試點的國家公園之一——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市域面積的1/10被劃入其中。“這個現象,在國際國內超大特大城市中非常少見。”在陳光看來,大熊貓棲息地內分布著成千上萬種動植物,必須發揮大熊貓的“傘護”作用,守護大熊貓和“小伙伴”的家園。完善中小型棲息地和生物遷徙廊道系統,正是破解珍稀物種棲息地破碎化、種群孤島化的不二選擇。“圈養種群則指向更高層次的科研攻關。成都市內分布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珍稀動植物研究單位,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熱詞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公園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高層次形態。湯繼強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此前已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成都,必須直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現實問題。“城市,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具有公共服務綜合體功能。”陳光注意到,方案特別提到,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徑,是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體來說,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逐步放開在城市穩定就業和居住(含租賃)3年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群體落戶限制。同時,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及定期評估調整機制,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此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成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