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凝心聚力、奮力爭先 成都、南充、宜賓緊盯年度重點

2022年03月17日07: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跑出加速度 奮戰“開門紅”

  “這些建筑分別是數據機房、發動機站和冷凍站。設備已安裝就位,裝修已進入尾聲。”3月15日,成都智算中心項目現場,一期項目執行經理謝文國,正在查看施工情況。4棟建筑主體已竣工,潔白的外牆反射著陽光,現場仍有不少工人在作業。

  成都智算中心項目包含“一中心、三平台”,分兩期建設。一期首批昇騰Atlas設備能夠提供300P的算力,建設採用華為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運行后不僅可對外提供算力服務,還能省電降碳。

  在宜賓凱翼汽車公司,藍圖已轉化為當下的產出。“每天都是馬不停蹄。”今年2月,凱翼汽車與華為簽訂深度合作協議后,公司智慧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組裝,最快90秒就能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總經理高雷幾乎每天都要去外地對接汽車供應鏈和技術創新事務。在南充,四川容熠電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的三層廠房內,設備正滿負荷運轉。

  第一季度將近尾聲,成都、宜賓、南充3市正對標對表,抓住年度重點,全力沖刺一季度“開門紅”。

  錨定重點以鏈引鏈建圈強鏈

  “開年我們的重點是把產能擴大2/3。”3月15日,南充市南部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內,四川容熠電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黑色電容器順利通過各個流程,公司總經理江子龍正在對接下游訂單。

  容熠電子的擴產與園區服務、基礎設施配套升級密切相關。去年3月,容熠電子在南部經開區落地。“節奏很快,去年1月簽約,廠房是現成的,設備搬進來調試好就開始生產。”江子龍說,今年正月初五就開始招聘員工,現已有多名新員工到崗。

  和員工數量一起增加的,還有生產設備和生產廠房。“去年剛生產時是15台設備,現在生產線上有五六十台設備運轉,還有百余台設備等著上線。”開年馬力全開,是江子龍早已謀劃好的事情。去年6月,容熠電子就向南部經開區管委會提出擴大生產計劃,不久新廠房獲批。

  “一季度的重點放在建圈強鏈的細分產業領域上,將圍繞軌道交通、北斗應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四大產業構建產業圖譜。”成都市金牛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陳友誼介紹,比如在衛星互聯網(北斗+)領域,正重點圍繞低軌衛星導航載荷、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等環節,發揮國家低軌衛星導航系統主要建設單位的鏈主牽引作用,以鏈引鏈,吸引關聯企業布局,促進供應鏈本地化。

  去年底,成都啟動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明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等20條產業鏈。建圈強鏈成為各區(市、縣)2022年起步沖刺熱詞,紛紛制定目標、明確任務、謀劃舉措。金堂縣建圈強鏈重點以“雙碳”為目標,突出晶硅光伏、新型鋰電池兩大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金堂縣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通過補前端、強中端、延后端,加快形成鏈主聚鏈屬、主鏈拓輔鏈的良好態勢,以項目落地做實建圈強鏈。

  “去年的高速增長為今年沖刺‘開門紅’打下基礎,我們有信心。”宜賓市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汪麗娟表示,今年宜賓將圍繞“雙碳”目標,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剛剛獲批的四川江安經濟開發區,正鉚足干勁沖刺。“這裡配套很齊全,生產十分方便。”宜賓光原鋰電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燕輝介紹,隨著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池外殼等企業陸續落戶,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生態圈正加速成形。“我們今年將建新項目,新增1萬噸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產量,到2025年產能規模達10萬噸。”

  解決痛點擴容增產錯位互補

  “去年公司產值3000萬元,今年的目標是在此基礎上增加2/3。”談及今年目標,江子龍表示,除提高產量產值外,容熠電子還計劃加大力度培養研發人才,促進產品升級。

  擴容增產的不止園區企業,南部經開區的園區拓展項目在開年就完成了年度計劃的一半。“早謀劃、早推進、早建成。”南部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胡永剛介紹,為承接大企業項目迅速落地,今年園區計劃場平1000畝土地,目前已完成500畝。

  “南充力爭今年工業園區拓展面積達17平方公裡,其中南充臨江新區發展為重點。”南充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范雪峰表示,多層標准廠房今年要建成15萬平方米,為企業拎包入住提供便利。同時從企業前期落地、辦証、能評、環評,到企業用電、用氣等方面實行零距離、無阻隔、全方位一條龍服務,為企業筑巢引鳳提供良好平台。

  解決痛點,才能行穩致遠。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建圈強鏈行動明確了20條產業鏈后,每個產業發展的環境、需求、政策等都有差異,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在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環節,成都有獨特的優勢,但在晶圓制造等領域競爭力不強,為此,成都提出“補制造、擴封測、強設計、延鏈條”,將重點補齊先進晶圓制造這一短板。

  “成都確定的20個重點產業鏈,每個都會實施1個發展規劃、1張產業圖譜、1套專項政策、1個創新平台、1份企業名錄、1個品牌會展‘6個1’工作機制。”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每個重點產業鏈均組建了一個由鏈長牽頭的項目工作專班,今年543個省市重點產業化項目都將分解落實到每個產業鏈上,接受重點管理和服務。

  “痛點其實也是產業鏈可以錯位互補的地方。”汪麗娟談道。

  位於宜賓三江新區的極米智能光電產業園,研發在成都,生產在宜賓,正好可以優勢互補,宜賓印發的2022年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提出,支持成渝整車企業與宜賓動力電池企業開展供應鏈合作,持續推進成渝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等,也正是要解決當地企業研發實力不足的“痛點”。汪麗娟介紹,“今年計劃承接成渝地區產業轉移企業60家以上,其中招引三類500強企業及子公司3家以上。”

  不少企業也主動從市場中尋求解決“痛點”。凱翼汽車目光向外謀求合作,“今年要充分借智借力成渝地區優質企業和宜賓產教創新資源,加強與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電子科大等優秀科研資源的合作,在車型開發、產業協同、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互利互補、互惠共贏。”高雷表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之飏 寧寧 蒲南溪)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