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裡罩住孫悟空的金鐃是什麼來頭

《西游記》第65回,師徒四人誤闖小雷音寺,悟空識破黃眉怪假扮如來,剛要輪棒去打:“隻聽得半空中叮當一聲,撇下一副金鐃,把行者連頭帶足,合在金鐃之內。”罩住孫悟空的金鐃,最先很可能與其主人彌勒佛一樣來自印度。不過,到了《西游記》時期,它也和笑嘻嘻的彌勒佛形象一樣,早就中國化了。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神魔小說,書中內容不僅充滿想象,還夾雜了許多古代科技內容。當時的人們對這些內容習以為常,作者行文時又信手拈來,絕少刻意標榜,導致現代讀者很難注意到藏在細節裡的科技知識。
《西游記》第65回,師徒四人誤闖小雷音寺,悟空識破黃眉怪假扮如來,剛要輪棒去打:“隻聽得半空中叮當一聲,撇下一副金鐃,把行者連頭帶足,合在金鐃之內。”
這副金鐃和書中很多法寶類似,有把所罩東西“限三晝夜化為膿血”的功能。它的形狀和材質比較特別,這讓它既嚴絲合縫又很堅韌。借著二十八宿亢金龍用角鑽進鐃內,孫悟空才設法逃脫。后來,悟空一棒把鐃打成碎塊,制造了一場大型噪音污染。
金鐃有什麼來頭呢?下一回彌勒佛收了黃眉怪后,問起金鐃,原來黃眉怪並沒有把金碴當可回收垃圾扔掉,而是在蓮台上堆著。彌勒佛一口仙氣把它復原帶回。批注《西游記》的李卓吾對此評論道:“佛祖也隻要金。”
鐃為佛門之器
金鐃歸彌勒佛所有,只是揭示其所有權,還沒觸碰到它真正源於何方、如何制成等問題。我們不妨在這裡好好說道說道。
鐃這個名字在先秦時期就有,既是一種金屬樂器,也是一種儀式中使用的禮器。它形狀像倒過來放的鈴,體型較大,口呈弧形,體闊大於體高,下有執柄,可用槌敲打發聲。也有記載裡說其內部懸挂著“丸”,搖動撞擊內壁發出聲音。
這樣的鐃似乎不可能把孫悟空封到裡面。后來鐃所指的具體事物發生了變化,和鈸、镲等混到一起,變成了中央碗狀隆起的成對金屬圓盤。這樣的鐃就能困住孫悟空了。
《西游記》說悟空“照鐃鈸”打去,也是含混的統稱,不過它們細分也是有差別的。鐃面最薄,碗部較小,發音較響亮,余音較長﹔鈸面較厚,碗部較大,發音較渾厚,余音較短。它們在民樂隊裡的關系有點像小提琴和大提琴。镲一開始指較小的鈸,現在這些名稱往往混用。從字形來說,镲強調的似乎是兩片金屬上下或左右摩擦發聲的演奏技法。
隨著佛教興起,大約在魏晉時期鐃逐漸“叛變”出青銅禮器行列。《法華經》說“琵琶鐃銅鈸”是用於佛教法事的樂器,故《西游記》也說它是一種“佛門之器”。明清日常生活中,鑼、鐃等多用來在戲曲裡演奏,配合武打激戰等熱鬧場景。
鐃鈸樂器在歐亞大陸上廣泛分布。年代最早的鐃鈸是在高加索以南的亞美尼亞高地發現的,隨后在周邊的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古希臘以及更遠的印度都有出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也使用鐃鈸,因此大部分學者認為這種樂器是沿絲綢之路從域外傳入的。
金鐃不是金做的
《西游記》中寫道,從鐃中脫險后悟空立刻瘋狂報復:“掣出鐵棒,照鐃鈸當的一聲打去,就如崩倒銅山,咋開金鐃,可惜把個佛門之器,打做個千百塊散碎之金!唬得那二十八宿驚張,五方揭諦發豎,大小群妖皆夢醒。”
發出這麼引人注意的聲響,鐃是用什麼制作的呢?它不可能是金的,因為黃金質地太軟。金鐃的“金”指的是它金燦燦的顏色。實際上,古代銅鐘、金鐃等,材質都是青銅,即以銅和錫為主要成分的合金。青銅名字裡雖有“青”,制作出的新器物卻都是金色的。
《周禮·考工記》裡記載了不同用途青銅的原料配比,提到“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學者們通常認為這句話裡的“金”指的是制成的青銅合金,即把它分成六份,錫佔一份。
現代研究表明,隨著含錫量增加,敲擊青銅聲音綿延時間更長,但金屬伸長率明顯降低,即越來越不耐外力打擊。含錫量高於20%后,青銅會變得很脆,用木槌撞擊很容易碎裂。經過實驗,含錫量13%—17%的青銅在聲音和強度兩方面均可取得較好性能。這符合《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早期曾侯乙編鐘、日本奈良所藏南朝陳梵鐘和北京大鐘寺永樂大鐘等歷代代表性銅鐘,含錫量均在此區間之內。
制作材料可能來自印度
金鐃所用青銅與東方銅鐘還不一樣。它含錫更高。與《西游記》成書年代接近的《天工開物》說,用銅制作響器,用不含鉛的錫與銅為原料。鑼和銅鼓等“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對於鐃、鈸,“銅與錫更加精煉”,就是說要求純度更高。以8︰2這個銅錫配比制出的合金叫做“響銅”。
為什麼響銅含錫量能夠遠高於《周禮·考工記》的記載,卻不必擔心制成的樂器一擊即碎?原因在於響銅制器工藝中多了道淬火程序,即在對青銅錠反復加熱鍛打后,再將其投入冷水池中,將溫度在700攝氏度以上的銅錠急速冷卻,從而提高了其機械性能,特別是抵抗外力破壞的抗拉強度。響銅的另一特點,在於它比含錫量低的青銅更加明亮耀眼,也就是做成的金鐃更“金”了。
根據對現存傳統工藝調查,中國制鑼技藝所用響銅的錫含量通常為23%,而廣泛流傳於歐洲和印度的鐘銅的錫含量則以22%為標准,變化范圍為20%—25%。這均與《天工開物》記載相近。在歐亞大陸范圍內,響銅至少已有2000多年歷史。印度北部擁有歷史最悠久的敲鑼浮雕,現存響銅工藝也最廣泛,梵語中的響銅(kangsa)一詞在東南亞各地語言中均有借用。
印度以西的波斯地區,從7世紀就使用錫含量約20%的青銅,其色澤可讓它代替金銀,用以制造盛水器皿,不過伊斯蘭樂器家族裡似乎並沒有鐃鈸的身影。在地中海沿岸,羅馬時代的鐘所含錫仍在13%左右,響銅鑄鐘是在中世紀之后逐漸推廣的。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較系統地回答開頭所提問題:罩住孫悟空的金鐃,不管是在樂器還是制作材料層面,最先很可能與其主人彌勒佛一樣來自印度。不過,到了《西游記》時期,它也和笑嘻嘻的彌勒佛形象一樣,早就中國化了。
(陳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