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瀘州瀘縣:聚力治水興業惠民生 寫好兩項改革“水文章”

2021年11月30日13:1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瀘縣九曲河連通工程。瀘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瀘縣九曲河連通工程。瀘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是典型的丘陵農業大縣,幅員面積1525平方公裡,人口106.3萬人,轄19個鎮、1個街道。近年,瀘縣以“以水促改、以水促建、以水促產、以水促治”為思路,以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為抓手,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建成中小型水庫132座、山坪塘9115口、提灌站315座,窖池等其他水利工程1742處,“蓄引提”能力2.2億立方米。

以水促改親民意,創新機制注活力

基層管護添人手。瀘縣積極推進水利基層服務體系改革,“清單式”梳理水利基層服務訴求,下放權限、下沉力量,落實鎮級水利技術人員40名,配備村社水務員和巡管員2377名,構建縣、鎮、村、社“四級”聯動的服務體系,實現水利基層服務管理全覆蓋。

小型水利明身份。瀘縣通過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方式,明晰小型水利工程權屬歸村、社、集體,使用權歸使用人,確權1.1萬余處,頒發所有權証2684本、使用權証10936本,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

管水節水有激勵。瀘縣還實施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根據灌溉方式和種植結構,區分自流灌溉、提灌、超定額糧食作物,制定農業水價收取標准,充分調動群眾用水管水積極性,增強節水用水意識,用水戶費用降低,年均節約用水2230萬立方米,建成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典型縣。

以水促建惠民生,保障供水提能力

瀘縣依托中、東、西、北“四線”供水工程,採取“建大、並中、減小”等方式,大力發展規模化集中供水,向“城鄉供水一體化”靠攏。

探索“投建管”三融合新模式,促進統籌規劃。瀘縣堅持供水“四線連通”工作思路,制定鄉村水務建設規劃“一張圖”,探索投資、建設、管理全過程、全鏈條閉環管控新模式,積極開展全省鄉村水務試點工作。

構建“政銀企”三聚合新平台,吸納建設資金。瀘縣採取“政府投入+銀行融資+企業自籌”多元投入方式,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投入資金7.75億元,實施“瀘縣全縣共飲長江水”工程,改擴建水廠3座、延伸管網5446公裡,實現“四線”供水並網,提升全縣農村飲水品質。

建立“制供營”三整合新格局,規范供水管理。瀘縣建立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建設運營等系列供水規范化管理制度,強化水源保護、設施維護、水質管理,推進40余座水廠“兩權”回收,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三個責任”。2020年,瀘縣神仙橋水廠成功創建為全國首批100個農村規范化水廠之一。

以水促產富民利,助推產業增動力

聚焦農村產業發展用水需求,以“保水、供水、節水”為重點,依托水源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與渠道配套、節水型社會建設等項目,加快現代水利全域灌溉進程,提升農村產業發展保障能力。

落地“骨干”工程保水。瀘縣按照有產業就要有水源的原則,通過新建土公廟中型水庫水源工程,新增蓄水1051萬立方米﹔除險加固病險水庫20座,恢復蓄水400余萬立方米,產業用水有保障。

整治“大中”工程供水。瀘縣按照產業、水源融合的方式,整合實施艾大橋等3處中型灌區渠系續建配套工程建設,投資1.26億元,新建和整治干支渠106公裡、提灌站11座,新增農業產業灌溉面積2.7萬畝,恢復改善4.2萬畝,產業配水有效率,被評為全國第二批灌區水效“領跑者”。

建設“小型”工程節水。瀘縣創新水利項目建管方式,建立農田灌溉用水總量和定額管理制度,建成提灌、噴灌、滴灌等560處,發展高效節水灌面22萬畝,產業節水有成果,成功創成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以水促治潤民心,提升水境顯魅力

瀘縣以河湖長制為重要抓手,以創建全國(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范縣為契機,創新機制,強化治理,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彰顯水之魅力。

網格體系全面覆蓋。瀘縣建立河湖長制縣、鎮、村三級組織體系,落實河道、河段管理責任人﹔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重點河段和131個小型水庫納入視頻監控,動態掌握河流水環境和水庫水雨情情況,實現河湖管護的高效性和准確性。

管護模式因應施策。瀘縣建立了穩定的長效管護機制,將河庫管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購買社會化服務,常態化開展清河護岸行動﹔探索“以水養庫”,區域推行“小小聯合、連片推進”模式,實現河庫管護規范化。

爭先試點打造水美。瀘縣搶抓全國第二批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機遇,開展河流生態系統治理和水美鄉村建設,綜合治理河道36公裡,建設水美鄉村40個,加快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步伐,建成縣域水系生態堤防工程37.4公裡,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實現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著力打造水安、水興、水富、水美新瀘縣。(夏廷貴)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