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李怡:“龍門陣”擺出巴蜀文學獨特氣質

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中,巴蜀是被偏愛的一隅:李白、蘇軾、郭沫若、巴金、李劼人、馬識途、阿來,從這裡出發,走進了整個民族的文學記憶中﹔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隱、陸游,在這裡完成了他們人生和藝術的蛻變,達到一個全新的創作高峰。
“巴蜀自古出文宗”,巴山蜀水滋養出成都、重慶兩座城市的深厚底蘊,使得巴蜀地區的文脈綿延千年。生於重慶的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李怡,是成渝文學交往的見証者,更是親歷者。在他看來,“巴蜀是一個不可分割,但各自又個性鮮明的文化整體。”
往返成渝成就川渝作家的深刻
數十年的觀察與研究,使李怡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學交流如數家珍,“早在1995年,我就開始把巴蜀文化和20世紀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寫成了一部《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
李怡表示,在寫作過程中他深深體會到,對於一位川渝地區的作家而言,在成渝兩地之間往返、交流的經歷構成了他們生活的常態,“而且這種經歷本身也不斷給他們一種滋養,使他們能夠對人生、對世界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以至於通過文學的方法把它表述出來,所以川渝作家的深刻來源於他們在成渝之間的往返。沒有這兩座城市間的文化互動,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巴蜀文學,以及文學背后的巴蜀文化蓬勃發展的態勢。”
“郭沫若是蜀人,但是他是經由重慶出川離開巴蜀的,在更廣大的世界裡增長他的文學才華。著名成都作家李劼人也到重慶工作和生活過。而像何其芳、劉盛亞,還有以‘還珠樓主’為筆名的李壽民,這些今天行政區劃范疇上的重慶人,也都有到成都的經歷,並且一定程度上是從成都進入到更寬廣的領域,使自己得到發展。”李怡覺得,過去的這種交流景觀,實際上也構成了未來成渝乃至川渝兩地文化發展、經濟合作的一個預言性圖景。
當前,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川渝間的文化交流也迎來一個新高潮。作為一個在川渝兩地都生活了較長時間的學者,李怡認為,川渝之間的文化交流,應當保持自古以來的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比如我們最近還在出版新作的107歲文壇巨匠馬識途,他其實是重慶忠縣人,但他從青年時代投身革命后,就長期在成都工作和生活,成為四川文學一面光輝的旗幟﹔而在重慶西南大學創立中國新詩研究所的呂進,其實又是一個成都人,他在重慶工作生活已經幾十年,對新時期的新詩研究與批評做了很大貢獻,他的‘呂家軍’成為國內學術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一支隊伍。”
李怡希望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同時,促進川渝大文化圈的繁榮,“這裡面應該是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
川渝作家立於新文學潮頭
在中國新詩的發展史上,川渝一直是一個立於潮頭的地區。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星星》詩刊在全國詩歌愛好者中獲得的重要地位,還是當下活躍在川渝兩地間龐大的詩人群體,都証明了這片土地對詩歌的偏愛。而李怡則通過對文學史料的梳理,為川渝的詩歌繁榮再添歷史刻度,“胡適1920年出版的《嘗試集》被視為我們國家第一本白話詩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緊隨胡適之后,成都詩人葉伯和的《詩歌集》事實上是我國的第二本白話詩集。而且葉伯和在他的詩歌集裡邊告訴我們,周圍還有一大批詩人也在寫作新詩。”
李怡認為,“成都是中國新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策源地,這在過去也是長期被我們忽視的。根據我的考証,當時成都有很多期刊,包括報紙的副刊都刊登了大量的新詩,而中國較早的一張詩報也是在成都出現的。”
在白話小說方面,當前學界普遍將魯迅1918年發表的小說《狂人日記》視作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但事實上,自1915年起,深居四川、尚未留學海外的李劼人,即開始以‘老懶’為筆名,在《四川群報》增刊《娛閑錄》上發表短篇小說。截至1918年,累計有100多篇。目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的1915年發表在《娛閑錄》上的《兒時影》,那種清新流暢的文風和對兒童心態的刻繪顯然區別於古典白話,呈現出一種‘新文學’的風貌。”李怡表示,《兒時影》所採用的第一人稱限制性視角是現代文學的重要特征,與中國古典小說慣用的說書人視角構成了明顯的區別。
由李劼人出發,李怡談到了本土意識對於文學發展的作用。“四川文化傳統中獨特的看待世界與歷史的方式,往往並不認為事物僅有一個觀看方式,四川文學中的‘龍門陣’傳統,就與很多地方的說書人傳統存在顯著區別。在說書人傳統中,存在著一個全知全能的說書人,但龍門陣傳統講究多聲部、對話和懷疑,是一種沒有中心、沒有必然主題的閑聊。”
李怡認為,正是這種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龍門陣”傳統,帶來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用多種眼光去看世界的可能性。”在初版《大波》中,李劼人借書中人之口對保路運動的描述,就體現了作者本人跳脫主流史觀,所看到的運動背后復雜的現實。“今天,我們如何在文學創作中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好這種‘龍門陣’傳統,其實是值得川渝地區的作家、文學研究者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人物簡介
李怡
1966年生於重慶,文學博士。2017年9月起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2021年11月,當選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閱讀現代——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