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永陵地宮將重現光輝 2015年才安裝的燈光為何要“大換血”?

2021年11月28日09:19 | 來源:成都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永陵地宮將重現光輝 2015年才安裝的燈光為何要“大換血”?

  成都永陵博物館日前已暫關閉永陵地宮,將於明年1月20日重新開放。

  為啥要關閉呢?待重開之日,是否會有新的變化?

  經了解,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發現,裡面確有大動作。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唯一一座建在地表之上的皇陵王建墓,並讓更多游客能夠看清楚墓中的細節,地宮預計耗資超百萬,將燈光改造升級,打破老成都人對永陵地宮“昏暗”“看不清楚”的刻板印象,讓游客能夠更清晰、更直觀地欣賞到地宮的美。

  我國古代很多帝王陵墓中都會放置長明燈,作為自己百年之后長眠之地,帝王們希望可以像生前的宮殿那樣燈火長明。此次燈光改造升級,將讓永陵重現光輝。

  1

  130多個光源

  照亮中室細節

  “蓉漂”盧崢是上海人,同時也是博物館專業燈光師。成都博物館多個臨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多個照明改造、三星堆博物館展陳照明提升改造等項目的照明設計和項目實施中,均有他的身影。

  地宮分為入口、前室、中室和后室。盧崢計劃在前室使用大角度射燈對照墓室門,營造出墓室的庄嚴感。再採用小角度射燈,對券拱頂部進行重點照明。“你發現沒有,在券拱處,還留有殘缺的壁畫。”隨著盧崢的手指向頂部,的確能看到一片被忽略的壁畫,同時,在盧崢的提醒下,記者發現玻璃地面下的地板上,還刻畫有“金水”“東川”字樣,指的是石板的來源地。今后,這些小細節,也會在燈光的指引下,引領游客主動探訪。

  走進中室,能夠看到偌大的棺床、二十四伎樂石刻、長明燈等。“我花了很多心思在中室。”盧崢說,“我們先看棺床表面。由於現在的燈具安裝位置過低,在表面形成了大面積陰影,很多地方根本看不見細節及殘留的鐵鏈等。”盧崢說,今后會分上下兩層燈光,進行照明。上層的燈光均勻集中在棺床表面。讓游客能夠清晰明了看到細節及殘留的棺槨部件﹔而下方用較大角度的射燈對拱頂進行微淡而均勻的照明,上下呼應,既能滿足觀看需求,又能打造出層次感。

  盧崢表示,為有效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在墓室結構用光上,他採用稍弱的燈光表現,讓游客行走其中能看清地面。“整個中室,我們將使用130余個光纖燈進行照明。”

  在后室,有高86厘米的鎮館之寶--王建像,據悉,應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尊有確實文獻可以考証的帝王寫生石雕紀念像,代表了唐五代時期四川地區石刻藝術的最高水平。不過,目前的照明,並不能讓游客完全看清其樣貌,且光源照射下來的陰影,在王建像背后形成了兩個明顯痕跡。盧崢表示,今后將在底部採用線條燈,對側面石刻浮雕進行整體照明,再在上方的拱壁間凹槽內,安裝小角度聚光型的射燈,對王建像進行重點照明。

  2

  2015年才安裝的燈光

  為何要“大換血”?

  成都永陵又稱“王建墓”,是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寢。其中,最珍貴的文物當屬雕刻在棺床壺門之內的“二十四伎樂”。東西兩面各10人,南面4人,均為女性。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種樂器22人。共有20種23件樂器。在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中,其樂舞場面之大和樂器種類之多皆可稱最,在雕刻技法上表現出很深的造詣,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有極高的價值。

  記者來到成都永陵博物館當天,陽光明媚,很多市民都坐在太陽下喝著茶。但,當走進地宮后,外面的陽光仿若開了夜間模式般,很難照射進裡面。盡管裡面已經打開燈光,當記者蹲在棺槨前想要看清楚刻畫在棺槨四周的二十四伎樂石雕,仍舊吃力。

  “不能打開手機燈光照射,熱光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壞。”成都永陵博物館陳宣部主任劉仕毅說,在地宮內安裝的燈為光纖燈,幾乎沒有熱量,對文物的損壞微乎其微。“但是,你看,由於燈光的角度不夠合理,站在入口處,會有明顯的眩光,會有‘躲不開’的刺眼感。同時,由於燈光布局考慮不合理,整個環境都很暗淡,文物也看不清楚。”

  劉仕毅進一步解釋,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地宮內燈光,於2015年底,永陵重新恢復開放時設置完成,從他個人的角度出發,燈光設計確實不夠合理。

  從安裝地宮燈光到現在,僅過了六年時間,為何當初沒有一次性解決這一問題呢?劉仕毅認為,究其原因或為資金、技術手段等的限制,“工程設計方案實際是在2011年編制,當時,將很多精力都用於玻璃的防護罩上,以考慮文物保護方面為主,從而減少了對文物的展示,當時文博領域的照明設計和設備水平相比目前也要差很多。”所以,正在進行改裝升級的地宮燈光,將在不對文物造成任何損害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3

  高定設備 科學布控燈光

  其實讓地宮亮起來,並非難事。但要不損害文物,又能滿足游客需求,並達到燈光藝術性,則很考驗燈光師的水平。為此,盧崢也在其中安置了很多特別的設置。

  考慮到人眼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弱光環境,盧崢在墓室入口處設置了日光感應器,當日光較強時,會自動提高墓室門的照度,以降低室內外的照度差。同時,為最大限度降低光照對文物的影響,在墓室入口及王建像前,將會安裝兩台移動感應器,“在未感應到行人時,墓室內的照度將自動降到最低限度,僅對入口地面文字、館床頂面及王建像提供微弱的照明。當游客到達王建像區域時,基座側面洗牆燈會自動點亮,王建像照度升高,可以提升作為墓室內重點文物的儀式感。”盧崢說,這樣的自動點亮裝置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燈光對文物的損壞,也能讓游客有探索的趣味感。“不僅如此,地宮內的燈光還可以遠程通過電腦操控。”

  不過,地宮牆壁上若要安裝燈具,是否會採用打孔的方式呢?“不。我們有自主創新的設備。”盧崢說,燈具支撐架是以螺杆橫撐的方式,在不用打孔的條件下,能支撐於券拱凹槽結構內,且承重量超過一位成年人的體重,而本次所選用燈具中最重的也不超過 2千克,完全能夠勝任。“同時,棺床旁的四個凹槽結構內有以前施工留下的孔洞,完全可利用起來,對支撐結構進行加固。”

  此外,為了讓燈具和支撐螺杆的出現不顯得突兀,燈具和所有支撐結構及線管將涂上和牆壁相似的顏色,降低對原始觀感的影響。

  “這次整體為永陵地宮進行燈光設計,難度其實非常大。”盧崢看著地宮四周,感嘆很多照明均採用光纖照明的方式,因為光纖照明完全沒有紫外線和紅外線的問題,且沒有溫度,所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館內最重要的展示文物的安全,避免了不必要的光損傷。同時,光纖頭也全部為自主設計廠家定制,“就這小小的光纖頭,我們都來回調整了多次。在防眩網的制作上,我們也採用了3D打印,由於需要的角度、縫隙不同,沒辦法購買批量生產的防眩網,所以都是團隊設計師設計制圖后,送到南方進行3D打印。”盧崢希望經過改裝升級后的地宮,能夠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感受這裡的震撼,讓重新點亮的地宮,熠熠生輝。

  4

  地宮保護 一直在追求科學

  其實,我國目前已經發掘的古代地宮有很多,對於提升地宮的保護手段,也一直未曾間斷。

  在成都,便還有一座地宮--明蜀王陵。因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分布著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等十個陵墓,形成了一處類似北京十三陵的著名王陵墓葬群勝跡,有“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的美譽。

  記者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了解到,僖王陵是一座仿木結構的地下宮殿式建筑,三進三重殿四合院布局,其主要建筑均可與親王府宮的建筑相對應,整座墓室儼然墓主人生前所住的王宮。昏暗的光線下,在一些琉璃瓦上,還能依稀辨認出殘存的紅色、綠色。可以想象從前地宮紅磚綠瓦交相輝映,是何等精美和華麗。

  在江蘇省南京市大報恩寺遺址,有金陵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上萬件珍貴文物。長干寺地宮為圓形豎井式,直徑2.2米,深達6.74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深的佛塔地宮。

  據南京日報,長干寺地宮保護屬於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2009年,研究人員在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在地宮南側開挖了一個深度、直徑相同的“模擬地宮”,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觀察,“模擬地宮”在添入新型土樣加固后,經受住了強降雨天氣和地下水位劇變的雙重考驗,示范性保護宣告成功。於2015年12月,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開園,在輕質塔形保護建筑的護佑之下,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而位於洛陽的北魏宣武帝景陵,是中國挖掘開放時代最早的帝王陵。景陵位於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院內,是北魏宣武皇帝的陵寢。景陵直徑110米,現高24米,地宮置於封丘之下,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構成,全長56米余。

  據中國新聞網,2011年9月,景陵地宮甬道、墓室出現水涌現象,如果不封閉施工搶修,一旦再遇連續暴雨,會對景陵本體及文物造成破壞。2013年初,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編制完成了《景陵水害治理工程設計方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並撥付了工程資金。相關負責人稱,此次水害治理就是在景陵下方修建一個排水工程,也就是墓地下面修建一座下水道,工程十分復雜艱巨。據了解,經過一年多的封閉維護,位於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完成了保護工程。

  (成都商報記者 喬雪陽 曾琦)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