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2021年11月12日09:5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東西問 | 文明根性系列評論之四:為何“天下大同”決定了中國的“世界觀”?

中國的發展一直伴隨世界的目光。近年來,西方社會在從經濟、科技、軍事等角度看待中國的同時,也試圖求解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尤其思想和文化特質之意義。

有人看到中國的發展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認為中國是善意、和平的大國。有人說中國“國強必霸”,甚至會與西方社會走向“文明沖突”。

中國的“世界觀”究竟為何?

解答這一命題,必須回溯傳統,將其置於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脈之中進行“基因測序”。

與西方現代國家“以個體利益為重”不同,中國人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出自《禮記·禮運》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國平天下的追求,和對公正、民本、和諧天下秩序的向往。“天下大同”雖源於古代、源自中國,卻面向未來、面朝世界,成為植入中國人骨髓的“根性記憶”。

這一“根性記憶”寫在歷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國不僅譜寫了萬裡駝鈴萬裡波的絲路長歌,也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景。歷經興衰變遷,中國始終秉持協和萬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雖然歷史上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之一,但從未殖民和侵略他國。

這一“根性記憶”也在映射現實。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決爭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國的“世界觀”。中國交往國際朋友,以合作共贏為思想起點,以和平發展為路徑選擇,以多元共存為價值追求。

資料圖:陝西累計開行的第10000列中歐班列。<a target='_blank'  data-cke-saved-href='/' href='/'><p  align=

資料圖:陝西累計開行的第10000列中歐班列。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過程中,中國超越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態差異,創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將“天下大同”理想內化於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努力。

從“大同”的角度出發理解世界,讓中國既能看到自身長處,又能尊重包容差異,以和平、和睦、和諧方式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於“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徑選擇,印証了很多西方漢學家所指出的,中國本質上是一個“文明國家”。

今天,一些歐美人士把文化跟國家制度挂鉤,劃出陣營界限強調“文明沖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動中西矛盾,霸權主義、民粹主義沉渣泛起。“天下大同”的智慧,正可以為推進全球治理、促進公平正義、調和利益訴求提供新思維與新參照。

沒有任何一種文明生來就是“他者”。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會與世界各民族一道,通過傳承發展大同理想,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創未來,為世界謀大同。(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