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最大面積考古揭秘 造辦處下發現明“大殿”
2021年11月12日10:11 |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造辦處下發現明“大殿”
正在進行的故宮造辦處遺址考古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發現。考古人員在清代“百工坊”——造辦處的地下找到了目前國內已知最大的磚砌磉墩,一座宏偉的明代大殿平面布局隨之重見天日。
故宮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說,此次考古已經一口氣兒創下了故宮考古部成立以來的四個“最”:博物院內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發現遺存年代序列最完整、遺跡類型最豐富、蘊藏的學術價值最重要。明年,考古發掘還將繼續往西推進,已經出土的元代建筑構件的研究工作也將啟動。
故宮造辦處遺址位於故宮外西路慈寧宮東南、內務府以北區域。2020年10月,故宮啟動造辦處舊址環境整治工程。當年,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意見是:工程實施前,進行必要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查明建筑布局和結構,進一步確定建筑形制,最大限度保護建筑布局及其形制真實性。
如今,考古發掘初見成果。故宮考古人員在2300余平方米的范圍內,找到了元、明、清三代留下的痕跡,中間無斷檔。房址、牆基、排水溝、土灶等宮內已經露過臉兒的遺跡類型也都出現了。徐海峰介紹,目前已經發掘清理出清代造辦處建筑基址、明代早期大型建筑基礎等遺跡。現場還發現了明代的磚鋪面。
考古過程中,國內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磚砌磉墩出土,屬於明早期建筑的遺存。它由統一規格的灰磚按回字形鋪砌,長約4.45米、寬約4.4米、高1.6米。所謂磉墩是指屋殿中柱子的地基。如此體量的磉墩,架起大殿是什麼樣?徐海峰說,推測這是明代永樂皇帝建造紫禁城時的一座建筑遺存。
工作人員將在這片區域開啟一系列研究課題。“一處清代的土灶出土了,還伴隨一些骨骼。”故宮考古部工作人員吳偉說,已經確定的都是動物骨骼,“收集這些可以研究分析清宮造辦處匠人的‘伙食’。”(北京晚記者劉冕)
(責編:高紅霞、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