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的永川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

佛岩寺山門(佛崖寺)
“瑰寶珍窟百丈岩,神工鬼斧歷千年。豐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書玉篇。”石窟,是指古時就著山崖開鑿成的寺廟建筑,內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晉書》記載:“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
大足石刻不僅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還形成了最后一次造像高峰,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向后延續了400余年,一舉躋身世界文化遺產。而位於重慶市永川區陳食鎮的佛岩寺摩崖造像,據石刻專家專程考察后判定為唐末修建、北宋初塑金身,是與大足石刻同期雕刻的石窟作品。
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永川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
始建於唐末
共三個龕窟 造像數百尊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又名佛岩寺、千佛洞,位於永川區陳食鎮正街,從永川城區出發,經鳳凰湖左轉,僅十多分鐘就可抵達。
寺廟圍岩而建,始刻於唐代末年,北宋初期塑金身,明代有增刻。進入佛崖寺,映入眼帘的便是新建於1992年、通高16米的三重檐的仿古建筑,懸山式屋頂,其進深2間2柱,面闊5間6柱,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進到寺內,共有三個龕窟,各窟深6米、寬3.7米,三窟后側相通。
步入窟內,三個龕窟刻有大大小小的造像數百尊,技法細膩精美、姿態各異、端庄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線條流暢、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造像內容主要以佛主、菩薩、弟子以及經變人物圖為主,反映了經書中的“過去、今生、來世”三方面的內容,具有強烈的佛像表現力。
“這三個龕窟的造像所表現的內容並不相同。左邊這窟,它的造像內容還原了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眾弟子來聽他講佛法﹔中間這窟是大方便行佛圖和輪回報應圖,主要講的是釋迦牟尼向父王問病、進藥、抬棺等故事,倡導行善戒惡﹔右邊這窟是父母恩重經變像,講的是父母養育子女恩情重,子女對父母應該行孝。”永川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玉彬介紹。
此外,三個龕窟窟楣位置刻有飛天,手捧供果圖案神態典雅,衣袂飄飄﹔邊框刻有護法神,呈站姿﹔窟頂刻有十二圓覺菩薩坐像,頭戴花冠﹔經幡上方的飛天女神石刻,神態典雅﹔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或坐或臥,或笑或怒,或合掌而立,或手捧花果持如意,或側首佇望,雕刻栩栩如生。
清乾隆年間,永川詩人李天英曾在此賦詩曰:大千世界歸傳蕭,剩得靈岩尚寂寥﹔色像庄嚴留古佛,樓台煙雨訪南朝。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
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
造像雕刻面積約300平方米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的三個石窟總長13米,深6米,建筑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造像雕刻面積約300平方米。大足石刻專家曾專程到永川陳食考察,並判定佛崖寺為唐末修建、北宋初塑金身,是與大足石刻同期雕刻的石窟作品。
據《陳食鎮志》記載,南宋時期,有精通石刻技藝、熟悉佛事文化的師徒倆。師傅在大足雕刻寶頂山的菩薩,徒弟在陳食場修佛崖寺。一天,師傅興起,與徒弟約定,天亮前完成工程,比賽誰更快。半夜稍過,徒弟完成,調皮地學雞叫。師傅依約停工認輸,但耽誤了工期使工程報廢。
后來,師傅得知雞叫是徒弟學的,一氣之下,撿起青磚教訓徒弟,孰料徒弟愧疚之下沒有躲避,被當場砸死。后來,師傅到陳食佛岩寺,看見徒弟所塑佛像多且好,后悔莫及,在場口石壁上鑿龕,塑了一尊肩扛磚塊的菩薩,以作紀念。后人稱之為“金磚菩薩”。
李玉彬表示,雖然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的規模不比大足時刻,但是在重慶市范圍內,類似這樣精美的、同時期的石刻造像並不多。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與大足石刻地緣相近、文化一脈相承,具有非常大的文物價值。同時,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也為研究永川地區的佛文化,以及大足寶殿佛文化的傳授、影響提供了實物資料。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石窟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滲水嚴重
正在申請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隨著時間長河的流淌,石窟中的一些摩崖造像已經嚴重風化,更有的造像已經殘缺不全,石壁上的題刻也已無法辨別其具體內容。
為使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得到有效保護,1988年9月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又新建三重檐的仿古建筑以保護窟內造像。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現存的面積並不大,但它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岩壁滲水。”李玉彬表示,在以前,這裡就因長時間的石壁流淙,導致壁色變黑如油,有“石壁流油”之說。石壁滲水嚴重可能會導致該塊石壁上的石刻造像損毀,更甚至是整個陳食佛崖寺的摩崖石刻破壞、損毀。
為更好地保護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治理好石壁滲水問題。永川區文物管理部門正在制定修復方案、向重慶市人民政府申報專項資金,用作建設摩崖造像排水設施及造像本體加固、修繕等。
“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等,都已經達到了國家級文保單位的審批標准,我們也正在為它的申報工作做准備。”李玉彬表示,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成功后,陳食佛崖寺摩崖造像將得到更全面、完善的保護。(封面新聞記者 喻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