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昔日荒地變身家庭農場 藕魚共肥譜寫美好“錢”景

——雅安雨城區上裡鎮鄭興家家庭農場依托特色種養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10月14日15:20 |
小字號

秋風起,豐收忙。在雨城區上裡鎮鄭灣村的四川雅安鄭興家家庭農場中,40余畝魚塘將20畝藕池環抱,池塘邊種上了一排排果樹,工人們正在藕池裡採收蓮藕,魚塘旁的自動化投喂設備正在運轉,魚塘中的鯉魚拍打著水花,成群結隊搶食……一幅熱鬧豐收的圖景躍然眼前。

“你別小看這60畝地,一年能出產蓮藕5萬公斤、魚類5萬公斤、水果3.5萬余公斤。”鄭興家家庭農場負責人嚴蘊泉說,“明年,我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再加大科技投入,預計年產高品質魚15萬公斤!”

老嚴說話的底氣很足。

爛泥地成了“聚寶盆”

“以前這裡就是一片爛泥地。”鄭灣村黨總支書記鄭本文說,種的糧食沒收成,養魚蓄不起水。

在村民的眼中,雜草叢生、泥水四溢是對這片荒地的印象。荒了幾十畝地的鄭灣村如何才能給脫貧攻堅交上滿意答卷?

鄭灣村開始四處招商,但是,先后來了幾十名投資者,都不看好。后來有投資商過來承包養小龍蝦,也沒成功。

2016年,嚴蘊泉第一次來到這裡時,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但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我之前發展其他產業時,當地黨委政府十分支持我,我相信他們。”嚴蘊泉說,“我也是農民,脫貧應該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嚴蘊泉考慮到荒地附近水資源豐富,於是他決定養魚。

“老嚴,希望你深思熟慮,養豬你在行,養魚你可是沒有一點經驗。”鄭本文一臉嚴肅地說。

嚴蘊泉卻一臉笑容地回答:“放心,這裡交給我,我一定搞個名堂出來。”

鄭興家家庭農場

嚴蘊泉進場后,根據地形地勢,重新將60畝荒地規劃,採購幾十萬元的防滲土工布和防腐木,對魚塘進行全方位鋪墊。

中間藕塘,四周魚塘,相連接的部分均是近2米的寬通道,通道旁邊種滿了黃桃、李子和柑橘。

蓄起了水,養起了魚。老嚴鬆了一口氣。

但是,鄭灣村的村組干部卻提心吊膽。

“剛開始那會兒,鄭灣村第一書記晚上偷偷到農場外面看,連續看了3天。”嚴蘊泉說,“村組干部過來看魚兒的適應情況,同時,他們也怕我會‘跑路’。”

第二天,老嚴找到村組干部,給他們許諾:“你們就放心吧,就是死兩批魚,我也要繼續干。”

“是我們小看了老嚴。”鄭本文說。

“老不懂”發明新專利

對養魚一竅不通的老嚴,養魚之路確實不太順利。

“去年以前,每年都要死幾千公斤魚。”嚴蘊泉說,很心疼,請了五六個人撈了三四天才撈完。一年的直接損失就是十幾萬元。他曾與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說,給魚買個保險,奈何沒有相應的險種。

對養魚不懂,所以他就沉下心去鑽研。

工人正在採收蓮藕

2018年9月,嚴蘊泉獲得“一種增氧除臭溶水池”和“一種多用循環養殖技術”兩項實用新型專利証書。

2020年1月,嚴蘊泉再次獲得了“一種改地深層增氧系統”實用新型專利証書。

年過花甲的嚴蘊泉,短短三年取得了3項實用新型專利,給他的魚塘注入了科技,魚的品質和產量得到了較大提升。

“國家重視環保,我就跟著黨走,跟著政策走。”嚴蘊泉說,為了進一步提升魚的品質,去年他花費30余萬元購進了智能投餌設備、增氧設備和測氧設備,一個魚塘他就放了3台不同功能的增氧機。隻需手機一點,就能遠程調控設備,給魚兒創造更加舒適的生長環境。

3項專利與智能設備的配合使用,實現了靜水循環、增氧除臭、水質過濾、自動改底、深層增氧的高科技養殖,讓養魚更省力,產量更優。同時,養魚的固體廢物經過處理后,成為藕塘和果樹的肥料,實現零排放,水果和蓮藕產量得到明顯提升。

嚴蘊泉養的魚逐漸有名起來,一到市場就會馬上搶完。

今年的豐收節上,嚴蘊泉帶了250公斤魚參加活動,不到2個小時就全部賣完。

關於賣魚,老嚴還有個怪脾氣,不能選魚,更不能去他池塘裡釣魚。同樣,也不接收“二手魚”。雖然脾氣怪,但是他的魚卻供不應求。

嚴蘊泉對於魚塘還有很多想法。他說:“我們一起期待吧!”(記者 胡月)

來源:北緯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