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文明時期,成都平原是一個天然“動物園”?

金沙遺址曾出土了大量象牙、野豬牙、鹿骨、牛、馬的動物遺骸,為什麼3000年前的成都活躍著這麼多動物?那時的成都會不會是一個天然的野生動物園?9月27日,在“中國考古百年”系列活動之“紀念金沙遺址發現2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上,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遺產與保護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鄭漫麗通過一場生動的演講揭開了這個謎團。
金沙遺址祭祀區不僅出土了金、銅、玉、石等大量珍貴器物,還有海量的動物骨角。當天下午,鄭漫麗以《金沙遺址祭祀區動物遺存的考古學觀察》為題,通過新穎獨特的研究觀點,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牛馬奔走、虎嘯鹿鳴的金沙文明,這個神秘的遠古社會不僅人畜和諧,而且一定是有著郁郁蔥蔥的完美生態。
鄭漫麗說:“大量動物骨骼是與祭祀用品共存的,通過對已公布材料的統計,祭祀區內發現動物遺存共有25處,約佔已知遺跡的38%,反映出動物遺存作為祭祀的犧牲在祭祀活動中具有特殊的用途。”
讓與會者感到震驚的是,被用於祭祀的動物品種之多,可以說幾乎已經達到了一個小型動物園的規模。“這些動物遺存集中發現於祭祀區的東西部,有單獨一種動物骨骼,也有多種動物骨骼共存的。經鑒定,這些動物種類有:虎、豬獾、黑熊、野豬、犀牛、亞洲象、水鹿、赤麂、小麂、馬、牛。比如,一枚虎的犬齒長9.5厘米。一枚野豬犬齒彎量達17.6厘米。”鄭漫麗說。
據了解,金沙動物骨骼數量最多的是大象門齒、野豬犬齒、水鹿角、麂角。從大象的牙齒形態看,當為亞洲象。鄭漫麗說:“亞洲象隻有雄性才長門齒,要獲取2枚上門齒一般隻有將象殺死才能取出。而野豬犬齒多為雄性野豬下犬齒。”
而金沙的水鹿隻有雄性長角,鄭漫麗介紹,成年雄鹿一般每年春季會換角一次,要獲得鹿角不一定殺鹿,從祭祀區一些鹿角看,其角環斷面說明是季節性換角所得。赤麂、小麂每年換角一次。
除了以食草類和食肉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金沙遺址還出土了不少爬行動物的骨骼。鄭漫麗稱,經鑒定這些爬行動物多為草龜,也有少量體型較大的陸龜,它們多為卜甲,應是用於古蜀巫師佔卜之用。
讓人意外的是,古蜀時期,除了金沙遺址,在成都城區的其它地方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骨骼。鄭漫麗稱,在成都方池街遺址、岷山飯店、指揮街周代遺址、小南街古遺址也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包括豬、狗、羊、水牛、黃牛、馬、雞,還有猴、鼠、熊、豬獾、靈貓、虎、犀牛、鹿科動物和魚類。
現在的成都城區遍布高樓大廈,汽車與行人趕路繁忙,今人很難聯想到數千年前的同一片土地宛如動物世界。鄭漫麗說:“那一時期,成都平原野生動物資源和家畜種群豐富並且穩定發展。”(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