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鐵牛”高原撿石頭 蘿卜長直了賣得起價了

2021年09月28日09:1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鐵牛”高原撿石頭 蘿卜長直了賣得起價了

豐收背后的“英雄”

【“英雄”名片】

撿石機被稱為高原拓荒“神器”。甘孜州地形較復雜,耕地質量較低,沙石地較多,該機器可以自動識別直徑30厘米-70厘米的石塊,可以自動挖掘土下40厘米以內的石塊,大大降低人工開耕難度,提高撿石效率。在理塘,撿石機還作為技術輸出服務於甘孜州其他縣,甚至擴大到廣州、重慶等地。

【豐收數據】

效率對比

人工撿石,一畝地10個人,1小時撿石半立方米,並且隻能撿表層的石頭﹔

“鐵牛”撿石機撿石,一個小時撿10畝,每畝能撿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並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撿石。

成果對比

以前土地石頭多,白蘿卜長成彎蘿卜。因品相不好,彎蘿卜市場價一斤3毛錢。耕地去石后,按市場要求種出的直蘿卜,由盒馬直採,折算下來平均 1 斤 2 元,價格增長近600%。2020年理塘蘿卜產值達5000萬元。

【一線探訪】

9月18日,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縣蘿卜基地,農牧民正忙著採收分期分批成熟的高原產白蘿卜。

拔出的蘿卜十分均勻,品相好。理塘縣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組長蘇永根很感慨:“還是撿石機管用,現在很少有彎蘿卜了,價也賣得高。”

2021年,康藏陽光基地種植白蘿卜4800畝,8、9、10月正是上市時節,預計產量達到3萬噸。

“鐵牛”撿石1小時10畝地效率高效果好

說起彎蘿卜,蘇永根深有感觸。2017年,公司從濯桑鄉康呷等村流轉6000多畝荒地種植高原果蔬,結果很多蘿卜都長彎了。原來蘿卜在生長過程中,被土中的石頭壓彎了。

2018年4月底,公司組織人工撿石,一畝地10個人,1個小時才撿半立方米,並且隻能撿表層石頭,彎蘿卜還是不少,賣得也很慘淡。

2018年8月,公司花110萬元從國外購回一台特納格液壓泵翻轉式撿石機,這在當時的甘孜州是唯一一台,國內也僅有10多台。

“有了這個‘鐵牛’撿石,一個小時撿10畝,每畝能撿石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並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農機部負責人羅超介紹。

經過“鐵牛”連續3年撿石作業,當地蘿卜的成品率也越來越高。

蘇永根算了一筆賬,雖然畝產8噸與以往差不多,但成品率提高了30%左右,務工的老百姓按成品計件算,實際收入相應也增加了。“以前的蘿卜都是按斤賣,批發價1斤3毛錢。后來與盒馬合作,按要求種出直蘿卜后出售,折算下來均價2元一斤,價格增長近600%。”康藏陽光總經理楊帆介紹,“2020年公司蘿卜產值達到5000萬元。”

村民買服務撿石省時省力還省心

“康藏陽光現代生態雙創中心”作為理塘縣“人才培訓、科技示范”基地,通過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台,機械化規模經營,致力於推動農業產區的發展。公司不但自身不斷發展壯大,也吸引了周邊大批農牧民“注意”。

在上木拉鄉紅龍村,耕地石塊多、平整度差,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小石塊多的土地青稞畝產不到300斤。

2019年4月春耕開始,聽說“康藏陽光現代生態雙創中心”有撿石機,紅龍村村民與中心簽訂農業社會化服務合同,出資7000元用撿石機和深耕機對25畝地進行撿石和深耕。村黨支部書記四郎澤仁說:“一天就搞定了,靠人工20多人要干四五天,不但石頭沒撿干淨,耕地的深度也達不到!”

上木拉鄉格中村旋耕機土地碎土平整作業、土地翻耕作業570畝,中木拉鄉乃沙村土地撿石作業15畝、旋耕機土地碎土平整作業609畝、土地翻耕作業120畝……像這樣要求機械撿石、旋耕、翻耕的訂單,2019年康藏陽光公司共接到20份。截至當年4月23日,該公司共完成近3000畝土地的撿石服務作業。

“撿石機搭配旋耕機,1個小時完成我開小四輪拖拉機4天的工作量。”濯桑鄉易久村鄧珠澤仁十分興奮與期待,“雖然花了300多元,但深耕后青稞長勢會更好,產量也會更高,還節約了種子,省時省力,很值!”

“老百姓出錢請機械耕地,以前不敢想。現代化農機讓大家的觀念也在不斷轉變。”楊帆深有感觸。

不光在理塘縣,2020年4月,該公司的撿石機到德格縣進行1300畝土地的撿石作業。2021年,又到甘孜州內新龍縣撿石平整土地300畝,到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撿石作業1000畝,到重慶市南岸區廣陽島撿石作業1080畝。

如今,漫步在理塘縣濯桑現代農業園區,處處可見現代農業的“黑科技”:果蔬種植、採收、清洗已實現全產業鏈機械化﹔智慧農業系統,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和作物種植情況﹔播種車安裝北斗導航系統,如同裝上“眼睛”,設定工作區域、間距等參數后,株距誤差不到2厘米……

“實踐証明,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的實驗示范,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組織程度,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理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局長翁登說,“理塘現代農業園區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導幫扶+農戶提需求+公司搞服務’帶動小農戶的模式,起到了‘聯農、帶農、幫農’的作用。”(葉強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珍)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