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資中木偶戲的蝶變:既能扎根基層,又能登大雅之堂

2021年09月03日07:3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資中木偶戲的蝶變

  左手托舉木偶身體,右手操縱木杖控制木偶動作,變臉、吐火、書法、長袖舞……人偶合一,栩栩如生。

  日前,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名單公布,四川省資中縣木偶劇團上榜。這個以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的劇團,一度處境艱難差點“關門”,如今卻打造了“劇場+景區+古鎮+直播”的非物質文化展示展演平台,每年在全縣演出多達300余場。近年來,他們還多次登上各類國家級舞台,並先后赴新西蘭、美國、日本、烏克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既能扎根基層,又能登大雅之堂,歷史悠久的資中木偶戲,是如何探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傳承之路?

  “換腦子、掙票子、保牌子”

  中國木偶戲流傳久遠而廣泛,主要分為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等類型,風格和流派不盡相同。

  據《資州志》記載,資中(資州)中型杖頭木偶戲源於清光緒年間(1877年)。早年間,資中就有“木偶之鄉”之稱,杖頭木偶戲非常活躍。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包括資中在內的四川地區流傳的杖頭木偶戲最大的不同在於,是用左手托舉木偶,講究手腕的運用和木偶水平線的平和穩﹔右手搓钎,操縱木偶手钎子,講究“穩、准、活”。

  資中縣木偶劇團成立於1953年,演員來自曾經活躍於全縣鄉鎮以及周邊地區的民間木偶隊藝人。與許多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一樣,隨著社會環境的極速變化,資中木偶戲也經歷過從繁榮走向衰落的過程。

  1987年,現任資中縣木偶劇團團長胡海經過招考加入木偶劇團,沒想到那竟是此后20多年間,木偶劇團唯一一次對外招考。與胡海同一批進入劇團的20名木偶戲演員,后來紛紛辭職轉行,人才流失嚴重,到了2005年全縣啟動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時,這20人中隻剩下胡海和另一人還在劇團,而另一人也在2007年時選擇轉崗。

  “2005年,根據安排,資中縣文工團、川劇團和木偶團,三家合並為木偶團。”胡海告訴記者,當時,文工團和川劇團同樣處境艱難,三家院團合並之后,總共隻有20多名職工,其中大部分都是年紀偏大的后勤和行政人員,能夠登台表演木偶戲的,包括胡海在內,隻有4人,演出幾乎停擺,發工資都難。

  2006年,劇團裡最年輕的胡海臨危受命,擔任木偶劇團團長。胡海坦言,當時自己其實也糾結是否轉行離開,“不過,想起我去報考木偶團時,父親教導我,既然選擇了,就要搞一行、愛一行。入行之初,老師傅們的教授,也讓我對這一門非遺藝術有了敬畏之心。如果真的在我們手上斷代了,那太對不起老祖宗傳下來的藝術了。”

  走馬上任之后,胡海提出“換腦子、掙票子、保牌子”。他分析,木偶戲觀眾流失,很大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觀眾已經不太喜歡看老的戲目了,所以必須要與時俱進創新節目。於是,川劇中的變臉、吐火絕技與木偶戲結合了,同時,木偶書法、長綢舞也納入創新范圍。“當時,我們隻有4個木偶戲演員,就每個人分別下功夫練1個節目。練好后,再去教全團的人。”

  創新並不容易,尤其是變臉和吐火,在制作表演木偶時就經歷了一次次失敗,木偶制作師唐友民為此絞盡腦汁,先后嘗試了十多種點火方式,歷時4個多月,才找到最佳路徑。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創新的節目逐一面世后,驚喜的觀眾結伴而來,木偶劇在當地也重新活躍起來。2008年,木偶劇團在時隔20多年后,再次面向社會招考,隨著一批年輕人的加入,木偶劇團活力大增。2009年,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劇團開啟每年百場非遺進校園,木偶戲的活態傳承有了更廣闊的平台。

  人偶合一表演,舞台越來越大

  8月14日晚,浪漫七夕夜,由全國青聯主辦的海峽青年“乞巧民俗節”主題活動在多個網絡平台同步直播,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春江花月夜》參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四川省資中縣木偶劇團演出科副科長林昆身著舞蹈服飾,扮演牛郎角色,手舉織女木偶。一人一偶對視亮相,隨著音樂節奏翩翩起舞。林昆在牛郎和木偶操縱者的角色中不斷轉變,12米長的紅綢在空中旋轉、飄揚,宛如一座紅色的鵲橋,牽起了牛郎織女的深深相思……林昆的表演,將這個傳統愛情故事的纏綿悱惻、哀怨婉轉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好評如潮。

  讓演員走到台前、人偶合一表演,是近年來資中木偶劇團大膽創新之一。“經過專業訓練的年輕演員們,為傳統藝術的發揚光大帶來了生機。”胡海告訴記者,劇團大膽撤掉傳統木偶戲的帷幕,讓演員從幕后走向台上,演員與木偶在動作和表情上的同步,使木偶戲有了更豐富的表演形式,舞台效果大不一樣。

  隨著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木偶戲的舞台越來越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劇團常態化開展送文化下鄉、資中之春、資中大舞台、鄉村振興旅游節等文化惠民工程,每月最后一個周六,劇團還會舉辦免費的公益演出,更多群眾也因此愛上木偶戲。

  “每年,在保留經典節目基礎上,我們幾乎都要新編創節目10余個。”胡海告訴記者,為了契合不同觀眾,進校園時,就將學生們喜歡的一些經典卡通、動畫等與木偶戲結合﹔文化下鄉,就會表演一些折子戲、小品,還將彝族舞、新疆舞等舞台元素結合進來。

  正是不斷創新,劇團有了根植內江本土文化的四川曲藝說唱表演《竹琴悠悠唱內江》、四川曲藝盤子《資中新唱》、大型木偶劇《張大千匪巢磨難記》《萬古千秋頌萇弘》等一批原創節目。今年6月底,《張大千匪巢磨難記》在資中劇場首演,將1916年青年張大千暑假與同學徒步返內江途中遭匪徒綁架,被迫成為師爺的那一段傳奇故事,以木偶這種獨特表演形式進行呈現,令人叫絕。此外,劇團還有不少專題性演出,例如廉政文化專場、消防主題專場、脫貧攻堅專題、疫情防控專題等演出,將政策宣講嫁接到木偶表演中,寓教於樂,很受歡迎。

  有了市場,年輕演員們更願意沉下心,在藝術上不斷打磨。

  “2013年,木偶劇團又招募了15名年輕演員,用定向委培的方式,將他們先送到四川現代藝術學校學習四年,之后才正式進入劇團開始木偶戲表演。”胡海告訴記者,近年來,木偶劇團演員先后斬獲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比賽和傳承展演金、銀、銅多個獎項。正是重視人才培養,劇團進入良性循環,從2009年開始,他們先后走進新西蘭、美國、尼泊爾、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木偶戲獨特魅力,“每次在海外演出,效果都非常好。”胡海說。

  借力文旅融合,動靜結合傳承非遺

  2014年,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讓更多人知曉並傳承這一技藝,他們先后在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資中水南實驗學校等地建立了中型杖頭木偶戲傳習所,在資中縣漁耕德苑生態農庄建立了木偶戲表演傳承基地,在資中縣五指山康養生態園建立了木偶制作工藝傳習基地。

  借力文旅融合東風,如今資中木偶戲進景區演出也開始常態化,他們在當地羅泉古鎮、重龍鎮楊柳灘村等長期駐演,也受邀到峨眉山、東莞、青島、濰坊等地進行展演。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文旅演出節奏,但木偶劇團卻沒閑著,將重心轉到線上,他們利用抖音等平台,錄制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法治廉政、關愛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等木偶節目小視頻。就此,一個“劇場+景區+古鎮+直播”的非物質文化展示展演平台應運而生。

  木偶戲的妙處,既在於表演,也在於制作。針對這一特色,在傳承發展木偶戲過程中,資中木偶劇團提出動靜結合的方式。胡海解釋,動就是活態傳承,一定要讓木偶戲活躍在舞台上,靜則是開設木偶制作工藝陳列館,將長期收集而來的木偶和道具實物、文字、圖片500余件進行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木偶工藝制作。

  經過多年發展和不斷改良,如今用於表演的資中木偶,身高一般在90厘米左右,木偶體重大約3-5斤,制作工藝包括塑型、脫模、裱糊、拋光、打磨、上底色、化妝、雕刻、編扎、服裝設計、組裝等十幾道工序,一改過去“生、旦、淨、末、丑”造型籠統的劇中人物形象,能按照劇本對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寫和要求進行木偶制作,同時制作出來的木偶嘴、眼、鼻、眉和頭部能動能表演,達到形體上優美逼真、操縱上輕便靈活、表現上形神兼備、特技上變幻多端的舞台效果。

  注重兼收並蓄,也是資中木偶劇團能創新發展的秘籍之一。胡海告訴記者,日本也有不少木偶戲,在那裡演出時,他發現他們的木偶戲表演上比較笨拙,但木偶的人物造型卻非常有特色,相較於中國木偶的寫實,日本木偶在造型上則很夸張,卻頗受年輕人歡迎,“回來后,就學著做。”2019年,胡海木偶戲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認定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來自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努力,給資中木偶戲帶來了更有希望的明天。據悉,當地正在規劃籌建的資中磐石玩偶城,定位為集制作、表演、休閑、體驗、銷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木偶文化產業基地。“未來我們將重點打造三支團隊,精英團隊負責木偶戲操縱表演和制作工藝核心技藝研發、專業比賽、出國交流演出、劇節目創作、傳習教學等﹔綜合技能團隊負責各類惠民和景區駐場演出﹔非遺展示展演團隊負責各類非遺節木偶表演、木偶制作現場展示,木偶實物保管、非遺普及與推廣、傳習基地日常管理等。”胡海告訴記者。(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