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劍閣的攻守之道

2021年07月16日07:3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劍閣的攻守之道

  四川日報制圖/侯小科

  飛馳秘訣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千年前,李白一語道盡劍門關的巍峨險峻。作為四川北部門戶,劍閣老縣城選址於有利防守的山區,時間長達1700多年。

  2017年底,西成高鐵全線開通,劍閣縣進入高鐵時代。但高鐵帶來大量游客的同時,也可以便捷地帶走原本可以留下的游客,“雙刃劍”挑戰明顯。

  “攻守之勢異也”——化“守”為攻,走出天險庇護,縣域經濟發展思路也在調整。如今,劍門關新增崖壁燈光秀,景區豐富旅游產品,新縣城引入了溫泉項目……劍閣縣“旅游目的地”轉型正因高鐵而提速。

  增添新“防御”

  高鐵加速劍門關華僑城兩大IP聯姻

  凌晨兩點左右,劍門關景區前的夜市仍熙來攘往,一群年輕人邊吃燒烤邊討論剛看完的崖壁燈光秀,“我敲了石鼓,畫面動起來的時候,真的嚇一跳。”

  這樣的評價,讓在夜市蹲點調研的楊斌感到滿意。他是劍門關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在西成高鐵開通前,公司曾對景區做過調研,年輕游客佔比較低。由此,年輕游客一直是他這幾年的關注重點和突破方向。

  2017年12月,西成高鐵全線開通。當月,華僑城與劍閣縣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華僑城一舉拿下劍門關景區30年的獨家經營權,“可以說,高鐵的開通加速了我們兩大IP的合作步伐。”

  高鐵的到來,拉近了城市之間的距離,沿線景區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攻佔文旅產業新高地,不進則退。為此,投資8800萬元、歷時2年多,華僑城在劍門關景區打造出全國首個實景崖壁燈光演藝秀《劍門長歌》。10000平方米的天然崖壁上,3D動畫投影將五丁開山、蜀漢北伐、姜維守關、李白嘆關等故事一一呈現,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也激活了劍門關夜間文旅經濟。

  為留住游客,劍閣新城也在發力。“登完雄關泡溫泉”。在清江河兩岸,劍閣依托兩大天然溫泉,引入溫泉項目,打造美食街區,形成初具規模的溫泉產業。“尤其是西安、漢中、隴南方向的客人,停留的明顯多了。”四川天賜劍門關溫泉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苟錫峰感受頗深,他所在的天賜酒店是劍閣縣第一家溫泉度假酒店,今年剛動工建設二期項目。

  引入新“外援”

  “星期六專家”助力產業發展

  7月8日,劍閣經開區。四川馳恆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二期的生產車間裡,公司負責人岳桂明正對即將發貨的4輛粉粒物料挂車進行最后的檢查,這些產品將運往成都。

  2017年5月,西成客專開通在即。岳桂明盯准機會,在當地項目招引政策的扶持下,和合伙人一起返鄉創立了四川馳恆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高鐵開通從某種意義上成為我能返鄉創業的先決條件。”原來,創業團隊除他以外全部來自河南、山東兩地。方便員工回家探親,成了企業落地的“硬要求”。西成客專開通后,員工回家最多隻要4個小時。

  隨高鐵而來的“星期六專家”,更成了企業運行的“法寶”。企業成立之初,岳桂明的馳恆挂車便與西南交通大學張則強教授團隊開展合作,共同攻克粉粒物料挂車制造的技術難點。高鐵開通后,成都往返劍閣隻需三小時,星期六的技術討論由此成為常態。短短三年,雙方團隊共獲得國家級專利14項,馳恆生產的粉粒物料挂車也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成了企業打開西南市場的關鍵。岳桂明預計,到今年底馳恆挂車產值將超過2億元。

  西成高鐵開通后,越來越多的“岳桂明們”來劍閣創業,越來越多的“星期六專家”往返城市之間。

  據四川劍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鄭炳生介紹,2017年西成高鐵開通至今,劍閣經開區共招引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家,比4年前增長156%。2020年,劍閣經開區營業收入達到108億元,年均增速在21%左右。

  搭乘高鐵駛出山門,劍閣縣正打開一片新天地。

  小鎮故事

  豆腐傳人“搬家”記

  7月9日,雖然是工作日,劍門關鎮上仍停滿了來自各地的車輛。在餐飲店“帥府”的后廚,63歲的老板衛少能正忙著准備豆腐菜品:崩山豆腐、懷胎豆腐……

  劍門豆腐是劍閣美食的一張名片。據不完全統計,在劍閣縣,每年要吃掉15000噸豆腐,在縣城下寺鎮和毗鄰劍門關景區的劍門關鎮,常年營業的就有250多家豆腐餐飲店。帥府是其中的佼佼者,這裡每天要用600斤豆腐,一年要消耗豆腐近10噸。

  衛少能是劍門豆腐的非遺傳承人。從1985年一個僅容納10多個人、3張桌的小店,發展到如今劍門豆腐餐飲的龍頭店,衛少能的幾次“搬家”頗有意思。

  選口岸,跟著路走

  “我自己不會開車,但開店一直跟著劍閣的交通變化在走。”

  1985年,27歲的衛少能學習了豆腐餐飲制作后,在108國道上開了一家小店。依托北向進出川的這條通道,這個隻有3張桌子的小店,備受出入川的游客、司機青睞。“當時這裡是交通要道,哪怕不是飯點,看到有劍門豆腐,大家也要下車來吃個飯。”

  2002年,京昆高速綿廣段即將通車,衛少能意識到,小店可能開不成了。“高速路一通車,這條路肯定沒走頭了。”敏銳的衛少能立即著手准備,搶在高速路通車前,在緊鄰劍門關景區的劍門關鎮上開了現在的“帥府”。

  2016年,衛少能得知即將通車的西成高鐵將在劍閣縣城下寺鎮設站點,又立刻趕去“選口岸”,最終在小鎮上開了一家新店。

  讓他意外的是,原本計劃用5年時間收回成本的新店,僅用了一半時間就收回了成本。“高鐵通車第二年,新店的營業額已經與老店持平。”現在,新店每月大約有50萬元營業額,已經是老店的2倍多,“有時候生意好得不敢想,一張桌子一天能翻10次台。”

  抓客源,做精菜品

  “以前是大巴車拉著老年人來,現在坐高鐵來的年輕人多起來。”

  高鐵帶來的巨大客流量,給豆腐餐飲店的經營提出了新要求。

  “短平快的菜多起來了。很多人是上午從成都或西安過來,看半天景區,再吃頓飯就離開。”衛少能說,這也加快了自己豆腐菜品更新的速度。上世紀80年代,他能做50道豆腐菜品﹔2002年開第一家“帥府”的時候,可以做200多道﹔2017年,這一數字變成300道﹔如今,衛少能可做400道豆腐菜品。

  客源構成的變化,也催生出更多創新想法。“現在來的年輕人多了,想法多,要求高。”這讓衛少能覺得,劍門豆腐的花色夠了,但精度還不夠。

  以前他開發豆腐菜品,主要與本地的農特產品木耳、香菇等結合,一桌豆腐宴最多也就是四五百元。現在,他打算推出更多精品菜肴,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比如2000元一桌的豆腐宴嘛。”他籌謀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燕巧 王晉朝 祖明遠)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