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了!“魚背”上開鑿架設出的人工天河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了!7月6日上午,隨著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區苟家灘引水樞紐閘門徐徐開啟,清澈湍急的河水沿干渠奔涌向百公裡外的川中地區。在資陽市樂至縣,看著汩汩清水源源不斷從上游輸送而來,年近古稀的姚孝吉百感交集。他的父親姚四海,從15歲開始,立志為家鄉擺脫干旱而四處找水,這一找就是60多年。
通水的夢想,在姚孝吉這一代得以實現。這一天,川中旱區的群眾奔走相告,渠道沿線到處都是逐水人的身影。他們伴湍流而走、逐浪花而行,見証夢想落地。
川中旱區的深深無奈
55年就有43年干旱,“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帶來希望
和許多樂至人一樣,老縣長王隆瑛出門,半天都不喝水。節約用水,已成為當地人深入骨髓的一種習慣,而這背后,是深深的無奈。
攤開地圖,在四川盆地腹地,沱江以東、涪江以西的一片廣袤大地,因處於兩江分水嶺上,如魚之脊背留不住水。這片土地是川中歷史上著名的“十年九旱”極度缺水地區,涉及成都、資陽、遂寧3市的金堂、簡陽、雁江、安岳、樂至、安居、大英等9個縣(市、區)。多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460立方米,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4.6%。
以資陽為例,1955年到201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資陽市境內有43年全面干旱,發生干旱頻率為78%。“十年一大旱,三年兩頭旱,冬干春旱年年見”成為灌區旱災發生的歷史規律。在王隆瑛的記憶中,1979年那場大旱令他永生難忘,“堰塘裡的裂縫,能把我半個身子吞進去。”
而水資源匱乏也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
“解決川中大旱,必須開渠引水!”資陽市毗河供水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科科長黃黎黎介紹,建設一個大型引水工程來破解川中旱區用水之困,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關心的民生大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規劃》就正式提出了興修毗河供水工程的構想,但由於資金、技術等各方面因素制約,毗河供水工程一直停留在相關的規劃和報告中。
進入新世紀,從國家到四川省級層面,對水利工程建設高度重視。到了2008年,四川提出“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戰略決策,將毗河供水工程確定為重點水利工程。
2012年5月,國家發改委批復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可研報告,標志著工程正式上馬。2015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在“魚背”上開鑿架設出人工天河
盼了近半個世紀,源頭活水從規劃走進現實
缺水,一直是川中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攔路虎”。源頭活水從規劃走進現實,旱區群眾足足盼了近半個世紀。
在以檸檬作為支柱產業的資陽市安岳縣,缺水制約著不少鄉鎮的產業發展。在安岳縣岳陽鎮南橋村,當地無河流無水庫,農業生產完全“靠天吃飯”。當地村民介紹,千余畝檸檬是村裡的主導產業,但由於經常遭遇旱情,“別說種檸檬了,村裡吃水都困難。”
多年來,旱區群眾對通水的期盼熱烈而持久。工程建設期間,家住樂至縣天池街道的陳元文常常到工地“巡視”,成了工人們口中的“編外監理”。“大家都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7月6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后,年過六旬的陳元文扯著嗓子吼了一聲“痛快”。
毗河供水工程總干渠穿龍泉山、跨沱江,涉及成都、資陽、遂寧3市9個縣(市、區),設計灌溉面積417萬畝,供水人口489萬人,是一座實實在在的民生水利工程。
工程共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於2015年開建,建成總長度381公裡的20條骨干輸水渠道。工程通水后,每年將為成都、資陽、遂寧3市供水4.33億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25萬畝,惠及225萬城鄉居民。由於特殊地理地形,這項工程相當於在“魚背”上開鑿、架設出一條人工天河。
要徹底解決川中旱區的“缺水之苦”
二期工程計劃明年開工,建成后惠及489萬群眾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涉及多市,當時考慮到資陽受益面最大(開工時簡陽市尚未被成都代管),因此作出了讓資陽市牽頭建設的決定。”省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副處長嚴昭昭表示,這種安排可以充分發揮屬地負責機制。
如今,一期工程建成,為實現一、二期工程的有效銜接,省政府作出了由資陽市牽頭,成都市、遂寧市配合實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的部署,新的建設與運管模式也在積極探索中。
“一期工程完工,效益隻能發揮三分之一。”資陽市水務局局長張團結介紹,正積極推動毗河供水二期工程上馬。在他看來,隻有二期工程盡快建成投用,才能真正讓毗河水留住、護好、用足。
二期工程將主要新(擴)建踏水水庫、趙家溝水庫、寶石水庫、丹山水庫、新生水庫、城西水庫等6座囤蓄水庫以及7條干渠,能夠有效解決目前旱區內庫容不足的問題。
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進中,有望在2022年底前實現開工建設。
張團結說,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將充分發揮整個毗河供水工程“引、調、蓄”總體功能,惠及旱區489萬群眾,實現灌溉面積417萬畝,徹底解決川中旱區的“缺水之苦”。
快問快答
就地修大型水庫不行嗎?
為何要千裡迢迢引水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邵明亮
“為何不能在川中就地修水庫?”7月6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的消息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留言,有贊嘆、有驚奇,也有不少網友提出了疑惑。記者採訪了資陽市毗河辦綜合科科長黃黎黎、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第二現場管理組成員陳波等相關建設者,梳理出你也許感興趣的“知識點”。
問:為何選擇引毗河水到川中?答:毗河是沱江一條支流,選擇從這裡引水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水量穩。毗河通過柏條河等河流和渠系,與岷江都江堰段連通,水量穩定。
其次是水質好。毗河及上游柏條河沿線工業較少,其地表徑流水質常年保持在三類以上。
最后是施工難度相對較小。無論是跨越涪江-沱江分水嶺引水,還是直接從岷江引水,都較從毗河引水難度更高、施工量更大。
問:毗河供水工程創造了哪些紀錄?答:在確保施工質量和進度的同時,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產生了多個“之最”:建成了全國最長的單座渡槽——蔣銅渡槽,龍泉山隧洞成為全省最長的引水隧洞,同時也建造了被稱為“最美拱跨渡槽”的盧家壩渡槽。
問:為什麼要修建渡槽?答:渡槽,指輸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窪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通常依地勢而建。渡槽往往離地高達幾十米、長達數千米,也被稱為“人工天河”,可以理解為供水流走的“高架橋”。
以蔣銅渡槽為例,該渡槽全長近5.6公裡,位於簡陽市三星鎮。那裡屬於川中丘陵地區,地勢起伏不平,如果修建明渠,就必須要把原有的起伏地形填平,最高處需要在原有地面上填高48米,工程量較大。而採用修建高架渡槽的方式,就可以規避這些問題,同時能最大程度減少對原有地形地貌以及生態環境造成的改變和破壞。
問:為何不能在川中就地修大型水庫?答:一方面,川中地區現有的水庫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當時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實際需要,都不具備建設大型水庫的條件。
另一方面,川中旱區處於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嶺上,以前無外來水源,水庫全靠集雨區匯集來水,修水庫適合修中小型水庫。此外,川中旱區屬於淺丘地區,這種地形地貌對修建大型水庫也存在諸多限制。
問:一二期工程有哪些不同?答: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主要是修渠,解決把水引過來的問題。而二期工程是解決把水蓄起來的問題。二期工程除了要繼續修渠外,還要新建5個水庫、擴建1個水庫,能夠有效解決目前旱區庫容不足的問題。
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整個毗河供水工程在灌區內對水資源的“引”“調”“蓄”總體功能就能夠被充分發揮出來。
記者手記
是“人工天河”也是“另類高鐵”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成棟
7月6日10時開始,10時30分結束。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通水儀式,隻有短短的半個小時。
半個小時的背后,是整整半個世紀的等待和追尋。
這是時隔多年后,都江堰灌區又一次大規模提能。從此,成都、資陽、遂寧3市數百萬畝耕地,將告別“十年九旱”和“靠天吃飯”的先天短板。所以,有人說,這是一條“人工天河”。
這是竭力拼搏后,川中旱區命運的一個大轉機。今后,來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岷江之水,將長久滋潤連生活用水都緊缺的樂至、安岳等地。無論是生活改善、還是生產提速,都讓這裡的的人們飽含期待。因此,有人說,這是一條“另類高鐵”。
這更是一場圓夢的儀式。看著一渠清水奔向川中,受邀參加儀式的樂至縣老縣長、半輩子在為毗河供水工程奔波的王隆瑛激動得不知從何說起。這位當年把市長、廳長乃至省領導多次“堵”在辦公室的老人,在圓夢的那一刻,就像等到了玩具的孩子。
有過渴望的人會有為夢想而拼的動力,而夢想成真的這一刻最為珍貴和美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邵明亮 吳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