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12万亩板栗林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清晨的阳光穿透德昌县板栗现代林业园区的枝叶,连片板栗林绿意盎然。一阵“嗡嗡”声中,植保无人机掠过树梢,将生物源药剂均匀洒向林间——这是2025年5月,德昌县在400亩省级科技推广项目区内,为板栗产业“科技升级”写下的生动注脚。而在项目区之外,德昌坐拥12万亩板栗林这一“绿色家底”,曾长期受困于传统种植模式,如今正以这400亩为示范,朝着“天府森林粮库”的目标破局前行。
12万亩“金果子”的困境:百年产业遇病虫害
德昌板栗栽种史超百年,昌州街道花果村至今留存数百株老板栗树;近20年来,当地依托“光热充足、昼夜温差超12℃”的天然优势,将板栗林规模扩至12万亩,成为省内知名板栗主产县,这片林子更是群众眼中的“摇钱树”。
但“金林子”难出“好果子”,栗实象虫害成了栗农常年的“心病”。“过去县林草局组织统防统治,靠高压枪人工喷施,一家人忙一天才喷7-8亩,叶子背面、树梢打不透,还容易中毒!”乐跃镇群英村栗农杨昌顺的回忆,道出了12万亩板栗林的共性难题:传统种植凭经验,病虫枝、交叉枝缠绕导致树势衰弱,栗实象、炭疽病反复爆发,直接造成产量“过山车”——年亩产波动在200-300斤,病虫害严重时好果率不足60%;加上缺乏精深加工,板栗多以1.8-2.2元/斤的初级鲜货售卖,附加值低。“守着12万亩林子,怎么让‘森林粮库’稳产又增收?”成了德昌板栗产业的现实考题。
科技破局400亩:“树医生+无人机”打响防治攻坚战
转机始于2024年。随着“大食物观”落地与“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推进,德昌县林草局联合凉山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针对产业痛点申报省级“板栗提质增效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项目,将400亩板栗林(位于德昌县板栗现代林业园区)设为核心示范区域,以“小切口”探索产业升级路径。
项目组首先化身“树医生”,为示范区内每棵板栗树“量身诊疗”:剪去病虫枝、交叉枝,让果树“通风透光”;再根据萌芽、坐果等生长周期,定制氮磷钾硼配比“营养餐”,从根源增强树势抗逆性。“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按树龄、挂果量算,一棵树能多结20斤好果!”示范户聂登富直言变化。
更让栗农“开眼”的是无人机飞防带来的“效率革命”。2025年5月与7月,项目组两度调配2台植保无人机开展大规模防治作业,单台无人机单日作业量可达200亩,效率足足是人工的25倍。“我们选用的是对人体无害的生物源药剂,而且规划好合理航线与航速后,无人机喷药特别均匀,防治效果十分彻底,就连树顶的害虫也无处遁形!”项目组技术人员巫登峰介绍,飞防作业后,示范区的病虫害发生率直接降低了70%。
成效看得见:亩均增收超1800元 育出“不走的技术队”
科技的“魔力”,很快在400亩示范区内显效,更给12万亩板栗林的升级打了样。
——产量品质双提升:2025年示范园板栗亩产稳定在600斤以上,好果率突破90%,糖度从14%提升至18%;平均收购价涨至3-3.4元/斤,亩均增收超1800元,直接带动100余户农户受益。
——生态效益显见:绿色防控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林间生态肉眼可见改善。“以前打药后林子里连虫叫都少,现在鸟多了、松鼠也回来了!”一位栗农感慨。
——技术留存更长效:项目还培养了10名本土技术骨干,他们能独立完成修剪、施肥、飞防调度全流程;加上3家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为后续12万亩板栗林的技术推广储备了力量。
“400亩的成功,是12万亩产业升级的起点。”德昌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安宁河流域区位优势,以示范基地为标杆推广技术,同时推动板栗深加工,开发板栗仁、板栗粉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未来,12万亩板栗林将真正成为德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张霖)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