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7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泸州“爱心妈妈”帮扶117名儿童

“10年间,有3个数字让我坚持到现在:117个特殊家庭、30%教育同仁、17张大学通知书。”3月6日,古蔺县妇联举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主题演讲比赛”现场,来自古蔺三小的英语老师胡燕动情地讲述了10年来,她与117个家庭之间的故事。
2008年,大学毕业的胡燕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在古蔺县茅溪镇水口小学开始了她的教书生涯。“我也像大多数刚入职的老师一样,想通过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但是,改变何其容易!在茅溪、桂花任教那些年,胡燕看到很多农村家庭孩子面临的现状:留守儿童缺乏亲情陪伴、困境儿童需要社会帮助……
“面对残酷的现实,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油然而生。”在胡燕深感无能为力之际,10年前的一次家访改变了她的教育人生。那一年,因为一次特殊帮助,吸引了一群爱心人士,为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大家决定成立爱心组织。2015年,古蔺县暖心志愿者协会成立,10年间,志愿者已发展到215人,签约帮扶留守和困境儿童达117名,其中17人已进入大学校园。
“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这几天您一个人照顾外婆,妈妈,我过来帮您搞卫生”“教师节快乐”……看着懂事的“女儿”琳琳和“儿子”小桂发来的微信,胡燕有些感动。10年前先后认下这个“女儿”和“儿子”,胡燕便一路用爱和支持“护送”着他们从小学走进中学、走进大学。
2015年,因工作关系调动,胡燕来到位于古蔺城郊的石羊坪小学任教。那个冬天,她家访时来到学生小桂家里,眼前看到的一幕让她深受震撼:小桂年幼丧父,多病的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弟弟一起生活。几间瓦房突遭火灾,一家三口临时寄住在亲戚家的老房子里。屋外,光着脚的弟弟手里拿着几块瓦片当玩具;破旧的小床上,悬挂着一把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着小桂做作业……
了解小桂家的情况后,胡燕总想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于是,她回家找出几件儿子穿的衣服,又去买了鞋子连夜送到小桂家。看到两个孩子换上衣服和鞋子,她随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感慨:“愿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很多朋友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了解事情原委后,都纷纷表示想施以援手。
这是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家里唯一能换钱的,只有地里的蔬菜和萝卜。但小桂母亲有病在身,做不了重活,小儿子还需要照顾,上街卖菜不现实。
“要想办法帮帮这家人!”这是胡燕当时最迫切的想法。于是,她联系了县城的朋友,找餐馆酒楼和机关食堂推销。
第二天放学,胡燕开车来到小桂家,到菜地里拔萝卜、砍白菜,忙活半天,整整装满一三轮车蔬菜,挨家挨户送往事先联系好的“客户”手里。
随着小桂家的遭遇在朋友圈里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帮扶行列:养鸡的朋友送来鸡苗,开餐馆的老板预定了蔬菜,当医生的好友主动上门为小桂妈妈治病……半年时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桂家的情况得以缓解,小桂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以后我就是你‘妈妈’”
辗转多地的教学生涯,胡燕发现类似小桂这样处于困境中、缺乏亲情关爱的孩子还有很多。在古蔺三小,班上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琳琳走进了她的视野。
“我第一次去琳琳家,孩子看见我有点拘谨,也有意躲避着,家里的遭遇让她有些自卑。”胡燕的记忆里,童年时期的琳琳不愿意和外人交流,即使有事情问到她,也只是简单地点头或者摇头,不愿意开口说话,仿佛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为深入了解孩子情况,胡燕专门入户调查。交流得知,琳琳的家庭有些复杂:她几个月时父母离异,后来都各自组建了新家,她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年纪和精力限制,老人无法给予琳琳细致入微的照顾和良好的教育。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在性格养成和社交技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胡燕和琳琳的奶奶认真交谈后,对琳琳说:“以后我就是你‘妈妈’。”
“妈妈”,不仅是一个温暖的称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更快和琳琳熟悉起来,胡燕不只局限于每月的固定到访,还隔三岔五把孩子接到家里,指导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节假日,总会带上琳琳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爬山、逛游乐园、品尝美食。
在“妈妈”的努力下,琳琳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颜色,和同学相处越来越融洽,脸上也多了些许笑容。随着性格变得开朗、自信,表达能力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先后被评为阅读之星、三好学生等。
几年前,胡燕的母亲因脑卒中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都要请阿姨照顾。遇到逢年过节,阿姨请假回家,单位、家里两头跑,胡燕便有些忙不过来。琳琳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懂事的她主动上门帮忙。
“妈妈,你忙不过来,就让我来帮您嘛……”看到站在门口的“女儿”,胡燕的眼里噙满了泪花,“这么懂事、聪明的孩子,我不知道她的父母怎么会忍心丢下她。”
10年17张大学通知书
汇聚朋友圈的力量帮助小桂一家走出困境;耐心的付出让性格孤僻的琳琳变得阳光向上……胡燕帮扶困境、留守儿童的消息在朋友圈里不胫而走。
“如果能通过微薄之力帮助更多孩子,没有什么事比这样的活动更有意义。”胡燕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都至关重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改变的可能就是他们的一生,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无法改变什么,她便在朋友圈里求助,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行列中来。
2015年底,在胡燕和几位伙伴的努力下,古蔺县暖心志愿者协会成立,并组建了最初的“暖心妈妈”团队,受助学生也从三五个到三五十个成倍增加。
“帮扶成效口口相传,又有越来越多的女同胞主动申请加入,如今志愿者人数已达215人。”胡燕说,随着志愿者协会与“静待花开·爱心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项目深度融合,帮扶力量已遍及全县23个乡镇、街道,先后与117名留守、困境儿童家庭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的关系。
“对孩子的帮扶,老师最有发言权。”在胡燕提供的名单上,“暖心妈妈”项目志愿者中有30%是来自教育系统。他们有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仍坚持走访的乡村教师;有把留守儿童接到家里的高中班主任;有带着孩子参加夏令营的辅导员……她们用行动证明“教师的责任不仅在课堂,更在孩子们需要温暖的每个角落”。
“把教案写进儿童的生命里,照亮他们前行的路。”10年来,胡燕和志愿者团队帮扶的孩子中,已有17人踏进大学校门,5人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并主动加入到“暖心妈妈”团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继续将这份大爱延续。
用母爱和责任浇灌幸福之花,用温暖与坚毅编织社会的温暖图景。这个春天,“暖心妈妈”胡燕和她的伙伴们继续用母爱书写巾帼华章,还有更多像小桂、琳琳一样的孩子,在她们无私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展翅翱翔……
来源:川江都市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