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国委员:建议推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筑牢文化主权根基

人民网成都3月9日电 (记者李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从不同维度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协副会长李正国。四川省律师协会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协副会长李正国认为,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成效显著,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仍存在短板,国际话语权与文明叙事能力有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现行《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偏重于物质形态保护,对文明标识体系的精神内涵、价值提炼缺乏顶层设计,在文明标识的跨境传播、数字转化等新兴领域上存在法律盲区,文化主权维护面临挑战。
二是国际话语叙事处于劣势。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仍以器物、技艺等表层符号为主,未能形成“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核心价值的体系化表达,部分国际舆论场域中,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与当代意义仍被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所遮蔽。
三是跨领域协同机制不完善。文明标识体系建设涉及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部门,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不足,考古发现、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衔接不畅,重大考古成果向文明标识的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四是数字技术赋能存在短板。文物数字化进程仍需加快,数据共享机制和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文明标识的数字化呈现与国际传播效能不足,难以适应全球数字文化竞争新格局。
对此,李正国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法治引领,筑牢文化主权根基。一是加快中华文明标识保护专项立法进程,明确文明标识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及跨国传播规则,为文化主权维护提供法理依据。二是加强国际法律协同,完善文化遗产跨国保护机制,推动建立文明标识跨境争议解决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考古研究、文化阐释、国际传播等重点工程,破解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问题。二是深化考古支撑作用。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强化考古成果的文明阐释能力;支持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推动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文明标识体系提供学术支撑。
深化数字赋能,创新传播范式。一是建设国家文化数字平台。整合考古数据、古籍文献、非遗资源,构建全链条数字底座;推动文明标识数字化标准制定,打造“云端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等新型传播载体。二是拓展国际传播路径。依托“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中华文明数字资源全球共享平台;支持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开设“中华文明”专题频道,增强文明叙事的亲和力与穿透力,讲好中国故事。
激发社会合力,培育创新生态。一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设立文明研究交叉学科,加强考古、传播、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培育;加强文明标识研究,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文化科技融合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明标识创新转化;优化文化基金使用机制,重点支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传播项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