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宜宾屏山马湖府古城

42栋古建筑“搬到”这里焕然重生

2023年10月13日08:15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42栋古建筑“搬到”这里焕然重生

马湖府古城。

承恩门。

万寿观。 本文图片均由马湖府古城提供

  这个中秋国庆长假,位于宜宾屏山书楼镇金沙江畔的马湖府古城正式开园,推出沉浸式演艺、非遗展演、美食体验、彝族文化展示馆等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

  这是一座“搬”过来的重生古城。作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地面文物迁建工程,古城中42栋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都是为了支持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从水库淹没区内拆卸后搬迁到此,再按原样修建而成的。

  青砖灰瓦、翘角飞檐,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走进马湖府古城,也进入了一座鲜活的川南古建筑“博物馆”。

  四川最大规模地面文物迁建工程,一砖一石、一木一梁逐一编号

  走在马湖府古城中,有一种独特的“新旧交融”的神奇观感:新,是因为它诞生在这里不过几年的时光;旧,是因为这里的42栋建筑,都来自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历经时光磨洗,留下岁月痕迹。

  而这些古建筑原本所在地,是从这里沿着金沙江朝上游前行几十公里处。如今那里已成为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沉入水底。

  故事,还要从2006年说起。那一年,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屏山老县城和周边5个乡镇都将成为淹没区。由于屏山县地处川滇交界,位于水运要道金沙江畔,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区位优势,让这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辐射金沙江沿岸四川、云南两省的重要商贸市集,因此也留下了多个朝代修筑的古建筑,文化样态多元、数量丰富,具有珍贵价值。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存,四川省文物局牵头,省市县多方合力启动屏山县文物搬迁工程,这也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地面文物迁移保护项目。

  如今走进马湖府古城,42栋文物建筑种类多样,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交汇而立。如此大体量的建筑群,要实现整体“搬家”,谈何容易。尤其是对于古建筑来说,要实现按原样复建,细致到需要让每一块砖都回归到本来所在的位置。

  在拆卸过程中,专业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将拆卸下来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每一段木头逐一编号。仅几座城门洞,拆下来的石头就堆积如山,这些条石,外观看上去大同小异,工作人员根据卷门、墙基等不同位置做了不同的标识牌。

  在迁移保护的建筑中,禹帝宫是一处明代修建的会馆建筑,正殿高大巍峨,气势雄伟。大殿中有4根石柱,浮雕着文雀、蟠龙等瑞兽。这4根石柱,每根直径75厘米左右,高约10米,重达50吨以上,其上还刻有水文标志4个,这些标志忠实地记载了清代金沙江一百多年来历次洪峰,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为修建向家坝水电站提供了一手水文历史资料。要把这些石柱完整地拆下而不摔断,施工难度颇高。为此,施工人员先行将石柱固定,再拆掉大殿梁架、穿枋等木质结构,这才使用大型吊车将石柱边支撑边慢慢吊放,避免石柱突然缺乏牵引力倒地摔断。

  2012年电站蓄水前,按照方案设计的古建筑完成全部拆卸搬迁,拆下来的文物构件统一运送到书楼镇临时修建的库房中保管。在漫长岁月中,一些木质结构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水蚀、虫蛀等破坏。易地搬迁过程,也是对古建进行修缮与保护的过程。从2012年拆卸到2016年马湖古城正式动工重建,文保人员根据古建修复的原则,前后花了4年时间,将原有拆卸下来的材料进行清理、修复。再根据图纸编号,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一一复原,让马湖府古城在书楼镇金沙江畔“重生”。

  为何重建后的古城,命名为“马湖府古城”呢?这并非一个新名字,而是追溯一段历史。“根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蜀汉后主刘禅在屏山地区设置马湖县,历史沿革中又先后改设马湖州、马湖路、马湖府等,直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裁马湖府保留屏山县,这个名称才退出历史舞台。”屏山县历史文化专家告诉记者。

  鲜活的“古建博物馆”,见证多元文化交融

  绵延发展中,历朝历代对马湖府古城里的建筑多次进行重建重修,尤其是明清“湖广填四川”,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寺庙与会馆林立的格局。

  走进“重生”的马湖府,寺庙、会馆、祠堂、民居、古井、古桥林立相望,无声诉说着屏山深厚历史底蕴,也成为一座鲜活的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多种文化形态建筑物共生的“古建博物馆”。

  古城外围,迎江门、翙凤门、承恩门三座城门保存完好,巍然矗立、风华依然。靖边楼虽残存,仅留门洞。据当地历史文化专家介绍,这些城门洞为拱券式与过梁式结合,是元代以前的过梁式城门向明清时期拱券式城门过渡的一种形式,堪称中国建筑和城市史较为重要的实物遗存。

  其中西门翙凤门(翙凤,意为凤凰展翅),城楼飞檐翘得很高,曲线优美,给人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以前,这里是县城的水陆码头,堆集有运出去的山货,也有停靠在岸边等待卸载洋油、洋钉、布匹、瓷器等的货船。”马湖府古城运营方、屏山县宇客文旅相关负责人介绍。

  古城之中,华丽恢弘的万寿观引人注目。据悉,万寿观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神宗时期,是一处道教场所。如今的万寿观只存玄帝宫殿一座,大殿平面略呈方形,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斗拱不仅出檐深远,而且相互勾连,极具气势。

  特别的是,全殿均用楠木构造,尤其是正殿中高大的金丝楠木立柱非常壮观,需要两个人才可以合围。

  明成祖朱棣修筑紫禁城时,命人四处寻找优质楠木,在宜宾屏山县发现了形态粗大、质地坚硬的金丝楠木,便令人砍伐后通过中都河运到金沙江,再由金沙江经长江运出蜀地达南京等地,再经京杭大运河,最后抵达北京,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有专家认为,万寿观的金丝楠木或许正与故宫的金丝楠木来自同一地点。

  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水运交通,在明清时期,马湖府古城是辐射川滇两地的一个商贸集散地,商贾云集,富庶人家众多,也留下了颇多修筑华丽的民居。

  清朝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大迁徙中,不少外地家族来到屏山。其中,祖籍江西的凌氏一族在这里安居乐业,逐渐发展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在这里的42栋古建中,不少与凌氏一族有关,包括凌家老房子、凌家祠堂、凌家大院、凌家作坊、凌家货栈等。其中,现存的凌家祠堂为民国时期建筑,由三进四合院组成,以青砖、石、少量木材构筑而成,兼有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

  屏山自古以来,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与凌家大院紧挨着的是建于明朝时期的新安平夷长官司衙门。平夷司是马湖府四大土司之一,王氏族人一直世袭平夷司长官职位,直至1906年因无人承袭而自动消亡,历经500多年,是屏山彝族土司文化的见证。

  在马湖府古城中,还有一座颇为神秘的古建筑——员外府。至今,人们依然不知道这座建筑的主人是谁。

  员外府建于清道光年间。从建筑形制来看,这是一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包括门厅、过厅、南北厢房、堂屋、廊道、后院书楼、绣楼等多个组成部分,光是天井都有7个,单体建筑多达12栋,建筑总面积2120平方米。

  如此奢华的建筑群,只有望族家庭才能负担,因此当地人们猜测这是一个员外举家外迁来到这里的。平日里,这里的大门几乎紧闭,家中下人采买都是从侧门进出。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员外府中的人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搬走,再也没回来过,留给后人无限猜想,人们也将这座建筑命名为“员外府”。

  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让珍贵文化遗存“走入”生活

  10月1日,马湖府古城开园仪式举行。沉寂许久的古建筑群,重新走入人们视线,尤其是在沉浸式演艺中,让游客感受“古风新国潮”。“长假期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一万人次。”宇客文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屏山县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挖掘特色文旅资源,将马湖府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开发作为重点项目,围绕“古城活化更新”理念,完成了古城道路、墙面、绿化等风貌改造,并引入文博、艺术、书店、美食、非遗、民宿等业态,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曾经的新安平夷长官司衙门,如今已成为土司文化体验馆,也在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中,通过实物和资料,讲述屏山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与外界的互联互通,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同时,古建文化馆和民俗文化馆也在加速推进中,通过不同主题展现马湖府古城的厚重历史和前世今生。”该负责人说。

  其中,在古建文化馆将重现那段42栋建筑物整体“搬家”的独特历史,一批珍贵老照片也将与观众见面。而民俗文化馆,则将集中展陈集江水文化、航运文化、土司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马湖府人文历史风情。

  修筑于清代的凌家老房子,则开发成为精品民宿——马湖别苑。据介绍,这里总面积4350平方米,共有40多个房间,院落深深、布局严谨,青砖灰瓦、雕梁画柱,都彰显着当时的审美理念。在这里,可静卧听雨,也可凭栏读书,感受悠闲惬意慢时光。

  由于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原本奔涌狂放的金沙江,在这里却展现出另一番风姿——高峡险峻、平湖静谧。新增打造的水上画舫项目,则让游客可以充分感受高峡平湖的大美风光。“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古城活化利用,引入更多丰富业态和体验。”该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