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浙川山海情②丨“组团上阵”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
2023年10月10日15:4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挂职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玮向记者介绍,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部高原地区,以前在医疗卫生健康上有诸多短板,包括设施不全、人才不足、科室不全等问题。目前,医院在浙川“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帮助下,这些短板弱项正不断补齐,实现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急危重症都能在金川县解决,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

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及嘉兴市的5家三甲医院分别与阿坝州金川县、黑水县2家县人民医院结对,累计选派10名医技专家赴阿坝州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努力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专业医疗人才队伍。同时,浙川两地“组团上阵”,积极推进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建设,帮扶专家义诊数十次,受益群众数千人,努力做到让帮扶地区群众有“医”靠,不出县也能享受到优质、贴心、实惠的医疗服务。

“我是2022年6月1日,为响应国家号召,随着浙江首批‘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到的金川县。”周玮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是按照中央组织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部署,由浙江省湖州市卫健委援派5名高年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组团帮扶金川县人民医院,他就是其中之一。

金川县人民医院大楼。金川县人民医院供图

金川县人民医院大楼。金川县人民医院供图

周玮说,他们来到金川县人民医院后,首先对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借鉴浙江湖州的先进经验,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并调整了绩效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从根本上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拔年轻干部,增添新活力。将医院发展引导到良性发展轨道,除了在管理上下足功夫,帮扶团队还立足医院实际,补齐空缺学科,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从2018年开始,每周3次血液透析,从不间断。”71岁的沈永清因糖尿病引发尿毒症,持续做了5年血液透析。他说,之前金川县没有血液透析室,只能坐长途车到马尔康市接受治疗,不仅需要家人照顾,还要长期在马尔康市租房子。自从浙江来帮扶的医生在金川县人民医院开设血液透析室后,他再也不用跑来跑去,家门口即可就医,又能节省交通住宿费,还能享受国家的报销,实在是太方便了。

记者在金川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科看到,像沈永清一样积极乐观地在治疗的患者还有很多。浙江医疗队伍的到来,不仅补齐了空缺学科,还加大力度扶持县医院薄弱学科。“之前,患者一听说要做检查,都跑到外面的医院做,不相信我们医院医生的水平。”金川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医生卞致金表示,尽管他是有着5年工作经验的当地超声科医生,但遗憾的是NT(胎儿颈像透明层检查)他依然不会做。“但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自去年6月浙江医生朱晓娟来了后,手把手教金川的超声科医生操作检查,让院内医生的检查水平突飞猛进。”

金川县人民医院开设的血液透析室。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金川县人民医院开设的血液透析室。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我结对了3个金川医生,每周都要开展业务培训,每月要开会讨论疑难病例,给金川的医生们教授先进的医学理念。”金川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朱晓娟介绍,自去年6月以来,金川县帮扶医生通过“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等方式陆续开展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痛分娩、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定位术等新技术新项目近十项,填补了金川县域多项诊疗技术空白。

金川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朱晓娟与徒弟正在为患者做彩超。 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金川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朱晓娟与徒弟正在为患者做彩超。 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的医疗管理团队,今年5月,周玮还专门带领金川县人民医院管理及医疗团队的部分负责人去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考察学习,并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后续,金川县人民医院还将安排更多医护人员去进修学习,通过不断拓展临床思维,学习东部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来提升金川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诊疗能力。

此外,“组团式”帮扶医疗团队去到阿坝州黑水县人民医院,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医疗发展。黑水县人民医院成功接入了浙江嘉兴的5G智慧医联体,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这也是阿坝州首家急诊实时会诊系统,使得当地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远程医疗服务。

黑水县人民医院成功接入浙江嘉兴的5G智慧医联体,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黑水县人民医院成功接入浙江嘉兴的5G智慧医联体,开通远程会诊系统。人民网记者 王洪江摄

数据显示,2022年,金川县人民医院门急诊量增长6.91%,医疗总收入同比增长13.68%。而黑水县人民医院外转病人数下降26%,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34%。如今,越来越多的阿坝患者选择“留下来”看病,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对他们帮扶工作最好的认可。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