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映秀茶香飘万里(非遗焕彩新时代)

刘裕国
2023年05月30日07: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来自多个国家的在华青年代表团走进茶祥子映秀制茶坊。
  邓 奕摄

  蒋维明(右)和徒弟马德建(左)复蒸黑茶原料。
  刘一维摄

  蒋维明用传统碳焙笼初烘新鲜金银花。
  刘一维摄

  2023年4月,汶川县举办“汶川之南有好茶”采茶节活动。图为水磨镇“等风来”茶园活动现场。
  张 莞摄

  “五一”假期,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非遗文化创意园的茶祥子映秀制茶坊热闹非凡,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茶廊里醇茶飘香、笑语不断,这里被称为“映秀人的会客厅”。

  近年来,映秀茶产业蓬勃发展,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于2013年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创办人蒋维明被评为该项目传承人。这个非遗项目不仅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宽广的致富路,还香飘海外、名扬四方。

  传承西路边茶

  2012年,为推进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映秀镇非遗文化创意园应运而生。蒋维明作为制茶人才,被当地政府引进来。

  1971年出生的蒋维明,20岁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退伍后回到家乡成都工作,不久便“北漂”创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制茶技艺结缘。他多次奔赴福建、浙江、安徽、云南等名茶产地拜师求教,后来在四川雅安蒙顶山传习四川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四川边茶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源于川南的南路边茶发展势头良好,而以川西崇州、都江堰、汶川等为主产地的西路边茶濒临失传。阿坝州文旅局决定抓住震后重建的机遇,振兴西路边茶。时任文旅局副局长巴桑找到了蒋维明,对他寄予厚望。蒋维明向她敬了一个军礼,决心把西路边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当作一项特殊使命。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个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也是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和谐共生的地方,居住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饮食习俗,他们饮用的主要茶产品西路边茶是传统的后发酵茶。

  在巴桑的带领下,蒋维明多次走进若尔盖大草原,拜访知名藏医扎西堪布。扎西堪布既是阿坝州若尔盖南派藏医非遗传承人,又掌握了西路边茶制茶技艺。他指导蒋维明怎样选茶,什么样的茶才适合当地人的需求。

  蒋维明说,他还要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在四川大学任教的毛克宁,他在20世纪70年代当知青时就爱上了西路边茶制作,向蒋维明传授了不少有关制茶理念和技艺的知识。

  另一位叫李骏,他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茶学系,曾在汶川挂职副县长。李骏一有空就来找蒋维明聊茶艺,二人经常彻夜长谈。离开汶川时,李骏送给蒋维明厚厚的一摞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他多年积累的茶艺知识,蒋维明深受感动。

  “西路边茶的传承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和期待。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不离开映秀了。”蒋维明说。他把老婆孩子从成都接过来,把家安在映秀小镇,全身心投入西路边茶的传承。

  制茶如调香

  在西路边茶制作工艺中,配料是第一个重要环节。蒋维明讲究茶叶选料的科学拼配,他说:“要让茶产品成为消费者口腔里的香水、肠道里的良药。我们的茶喝起来醇和、甘甜、鲜爽,是因为我们像法国香水的调香师一样精心选配原料。”

  蒋维明主推的后发酵茶是“大土司”黑茶和“甘露之海”黄茶,由不同季节的茶叶搭配而成。“要选春天的茶,因为春茶回甘;要拼入夏天的茶,因为夏茶生长速度快,用来做酥油茶,颜色深、味道浓;还要加上秋茶,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滋润肠道。”

  茶叶选料除了看重季节,还对海拔和山势有严格要求。茶叶生长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山势,如山的阴面或阳面,其口感和功能具有较大差异。蒋维明对雅安蒙顶山和汶川映秀镇、水磨镇、漩口镇等地的大小茶园逐一走访调查,记录环境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收购茶叶时,依据档案分类标记存放。

  蒋维明存放茶叶的地方很特别。映秀非遗文创园中有一座高耸的藏羌式碉楼,是映秀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建筑。“茶叶需经存放进入慢氧化过程,碉楼的构造使之成为难得的发酵茶醇化干仓,是存放散料和茶砖的宝地。”蒋维明说,碉楼有7层高,每层有4个窗户,不仅透气性好,还有茶叶慢氧化需要的漫射光;碉楼里的壁板和存放架由实木制成,可以起到自然调节湿度的作用。

  在碉楼里,蒋维明指着一排排整齐存放的茶叶筐说:“这里面装的是散料,用来做茶的拼配。”茶叶筐上都有标牌,蒋维明称之为茶叶散料的“身份证”,便于精准选料、精确拼配。

  每次拼配茶料,蒋维明先开具配方,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收购的散茶按比例进行搭配,混合、搅拌后进入蒸茶环节。

  “蒸茶火要旺,高温快速蒸透。”蒋维明站在蒸茶灶前,70厘米高的圆形木蒸笼热气升腾,灶里的柴火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他的脸庞。

  接下来进入紧压环节。蒋维明带着徒弟将蒸好的茶料放进方形木制模具,不断用木槌敲击,压出茶砖。

  边茶制作工艺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叫烘焙。传统的烘焙笼犹如腰鼓形背篓,蒋维明经过摸索、试验,把烘焙笼改成细腰瘦高形,这样火力比较均匀,能够提高烘焙效力。

  多年来,蒋维明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制茶工艺进行改进、创新。他利用超高温蒸汽发生设备,将蒸茶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为30秒,最大限度减少蒸制过程中茶叶营养和味道的损失。在茶叶紧压环节,用食品级和医用级的不锈钢材料替换传统的木器、石器等,既便于清洁,又能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达到国际标准。

  助力乡村振兴

  蒋维明说:“非遗传习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带出一批人才。”

  蒋维明带领的非遗传习团队中有当地村民,也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马德建是映秀镇渔子溪村的村民,22岁进入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已经干了8年,熟练掌握了拼配、发酵、蒸制、烘焙等西路边茶制作工艺,又在蒋维明的指导下学会了以高科技、数字化设备完成制茶流程。

  刘渠波是四川达州渠县人,在蒙顶山认识了蒋维明,跟随他学习炒茶制茶已有15年,如今已成为阿坝州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蒋维明带领团队不断拓宽非遗传承的路子,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开发的传统手工贡茶制作技艺、羌族传统金银花茶手工制作技艺、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被评为县级非遗项目。

  “制茶非遗项目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映秀镇黄家院村村民小组长邹开元笑着说。黄家院村位于映秀高半山区,云雾缭绕,雨量充足,山上不仅有老茶树,还长满金银花。蒋维明进村调研时,发现此地的金银花花蕊长度几乎是其他地方金银花的两倍,是制作金银花茶的上乘原料。蒋维明动员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指导他们科学种植、生产。近年来,黄家院村茶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全村共几十户人家,去年种茶收入达到几十万元。

  走进映秀镇一碗水村、漩口镇核桃坪村、震源新村,放眼望去,茶园在青山间星罗棋布。震源新村曾是汶川大地震的震源点,如今满目青翠、满眼生机,茶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水磨镇牛塘沟村曾是蒋维明收购茶料的地方,2019年,村民们打算自主发展制茶业,在乡村振兴中蹚出一条新路子。蒋维明应邀走进牛塘沟村,热心传授西路边茶制作技艺。今年4月,他还到牛塘沟村开设的茶叶销售店讲课,从茶叶的陈列方式、货柜的摆放方式到品茶座位的方向等,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蒋维明说:“虽然少了个茶叶供应大户,却多了个传承西路边茶的伙伴,我高兴!”

  如今,西路边茶已经享誉八方。除了供给川西高原,还销往北京、成都、重庆、香港等地,外地销量占总销量的68%。

  2017年5月,蒋维明参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美国嘉年华集团合作举办的“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在“盛世公主号”邮轮上作了“熊猫故乡的茶”主旨演讲,介绍中国茶文化,他带去的黑茶、黄茶、金银花茶等茶产品赢得众多国际友人青睐。

  茶祥子映秀制茶坊已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吸引了多个国际青年组织、文化交流代表团等前来访问。蒋维明还多次出国参加茶文化论坛。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蒋维明“金熊猫”奖先进个人称号。

  蒋维明说,希望以后能在金字塔、卢浮宫等世界著名文旅景点附近打造茶文化体验中心,让更多外国游客领略西路边茶的魅力。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