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云游”颐和园观史观林观“诗经”

北京有这样一家公园,游客在其中既可以欣赏到古代中国建筑与园林景观的辉煌,同时又能从中找到红色记忆的钩沉往事,看到它从皇家园林到人民公园的蜕变;既能看到北方皇家气派,又能体会到南方传统私家园林的秀丽精致;既能看到亭台楼榭殿堂廊阁的人文景观,同时又能体会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这就是颐和园。
4月5日,清明节的这一天,北京青年报携手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开启网络云游模式,通过北京青年报大型文化融媒栏目“后台”,与广大网友一起“踏青寻故,云游颐和”。
益寿堂重开放 还原“进京赶考”重要历史
3月25日,颐和园益寿堂重新开放,与此同时,“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在这里开展。
之所以在益寿堂里举办此次展览,是因为这座古朴的四合院记录着一段重要的历史:1949年3月25日晚,在颐和园益寿堂,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宴请赶赴北平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开启了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书写了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笔。
4月5日,“踏青寻故,云游颐和”活动也带领着网友们“走进”了益寿堂和这次展览。据颐和园讲解员王萍介绍,根据益寿堂西殿、正殿、东殿的布局形式,展览中,60余张历史图片、60余件(套)文物,按照“古园新生”“宴集群贤”“肝胆相照”三个部分依次展开,着重展示了北平和平解放后颐和园成为人民的公园、益寿堂晚宴中共与民主人士欢聚一堂共商国是、新政协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等诸多亮点内容。
展览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对益寿堂晚宴的还原。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结束了西苑阅兵后,在益寿堂宴请了众多民主人士共进晚餐。这次晚宴,让民主人士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通过政治协商,建立新中国的诚意,从而为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颐和园策展团队经过多方分析、考证,参考了柳亚子的《自传·年谱·日记》《黄炎培日记》《许德珩回忆录》等大量文献。展览还原的“宴席”中,一批“老物件”是按照历史规格复原的——火炉是园藏文物,圆桌、圆凳仿照园藏实物进行仿制,摆放参考同时期仿制的餐具、桌布等。两张圆桌上,摆放的餐品是颐和园听鹂馆制作的驴打滚、艾窝窝、小窝头等北京小吃。王萍介绍,益寿堂不能开火做饭,所以餐饮都是“点外卖”,目前复原的是民主人士到达前摆好餐具和小餐点的场景。
除此以外,这里还展出了颐和园成为人民公园后的老门票和宣传画,更有一件亲历北平和平接管的历史见证物:一张晚清时期的柚木花卉纹五腿拼桌。1949年1月29日,国共双方在颐和园景福阁召开共商和平接管北平的第一次会议,当时所使用的谈判桌正是这张五腿拼桌。
线上和线下进谐趣园 生态视角读园林
在谐趣园,这里正进行“生态视角读园林”活动。用颐和园金牌讲解员舒乃光的话说,这是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发现颐和园的美。
游客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与此活动。线下活动,观众在谐趣园通过扫描展板二维码来进行,线上活动需要打开微信公号“颐和微科普”,随后点击“生态导览”,进入“生态科普 颐和寻踪”页面,即可参与。
北青报记者点击“谐趣寄畅”链接后看到,导览将谐趣园里的景物分为“建筑”“水系”“植物”“装饰”“云刻匾额”等五部分,点击相关链接便能看到以相关部分为主题的介绍,这比以往只是单独介绍某个建筑或者文物而更为全面和系统。
在此次“云游”中,颐和园科技科的赵晓燕科长带领着播出团队也以生态视角向大众全面介绍了谐趣园及其生态环境。实际上,整个谐趣园就是一个山、水、树、花、建筑、诗、书、画全面结合的人文生态系统,在这个人工的园中园中,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体会文化传承 观景寻诗“见”《诗经》
不管是建筑还是风景,抑或动植物,都是可见的“生态”,但在这“可见”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价值”——文化的传承。
此次“云游”设计了观景寻诗的桥段,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名字来认识《诗经》。在舒乃光的带领下,“后台”团队先后来到了豳风桥、鱼藻轩等地。据舒乃光介绍,豳风桥的“豳风”两字就取自于诗经“豳风·七月”,而鱼藻轩的“鱼藻”二字则取自于《诗经》中的《鱼藻》,里面“鱼在在藻”句。
实际上,就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其“清漪”二字也取自于《诗经》:河水清且涟漪。
文/记者 郭佳
摄影/记者王晓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