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修复1860”文物修复工作已开展5期 累计修复文物77件

北青报记者从圆明园管理处获悉,自2019年启动以来,圆明园已连续开展5期“修复1860”文物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文物77件。
据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圆明园曾被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这座“万园之园”不仅有令人惊叹的雄伟建筑,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然而,1860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对于圆明园来说,‘1860’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了。园内大量珍贵瓷器被打碎、毁坏。从目前出土情况看,圆明园没有一件完整的瓷器。眼前的这一地碎片,让人直观而又深刻感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李向阳说,“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项目,就是为了加快文物修复的速度,把它作为今后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通过前期考古挖掘,圆明园出土了10万多片瓷器碎片,最久远的已有300多年历史。2019年5月,圆明园“修复1860”项目启动,首批修复6件瓷器。随后,圆明园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至12月、2021年10月至11月、2022年8月至10月,先后启动第二至五期“修复1860”工作,包括瓷鼻烟壶、瓷砖、瓷碗、瓷绣墩等,涵盖青花、粉彩、釉里红等20多个釉彩种类,年代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瓷器文物的保护修复要经过分拣、拆解、清洗、粘接、补配、抛磨、作色和上釉。修复过程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辨识性和安全耐久性的原则,保持文物原来的形貌、材料和工艺,采用传承的传统工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选用高效、无毒、新型、环保可靠的材料,确保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永久性。
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第三期“修复1860”项目首次对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再现“彩色”西洋楼。据了解,西洋楼是不少游客参观圆明园遗址必去的地方,它是一组欧式园林建筑,同时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如今,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成为“打卡”的标志。其实,通过考古、历史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研究发现,被毁之前的西洋楼是“色彩缤纷”的。镶嵌于建筑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楼中最耀眼的中国元素,琉璃构件颜色丰富,有黄绿色、天青色、翡翠色等。圆明园通过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
截至目前,圆明园已累计修复文物77件,并对修复完成的瓷器和琉璃构件进行3D扫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广大市民可在圆明园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文/记者 王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