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造电影《漫长的告白》捧回两座“金鸡”

优秀电影里的含“蓉”量为何越来越高?

2022年11月21日08:01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优秀电影里的含“蓉”量为何越来越高?

《独行月球》海报

《漫长的告白》海报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近日,第35届金鸡奖红毯暨金鸡奖闭幕式在厦门举行,颁奖典礼上,各项荣誉一一揭晓。本届金鸡奖成都出品的影片斩获了两项大奖:辛柏青凭借《漫长的告白》中“立春”一角获得第35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此外,《漫长的告白》还获得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不只《漫长的告白》,近年来,不少票房大卖的院线电影中的含“蓉”量越来越高,充分体现出成都影视繁荣向好的创作氛围,成都影视行业更是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金鸡奖上成都元素丰富

  好的作品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漫长的告白》导演张律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前面辛柏青得了最佳男配角奖,对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这个奖我是真没想到,能够得奖感到特别高兴,这是对整个团队的肯定。”记者了解到,该片是由峨影集团第一出品,成都青春海秀出品和独家宣发,由张律执导,耐安监制,倪妮、张鲁一、辛柏青领衔出演,于今年暑期档上映的爱情片。讲述了阿川(倪妮饰)和立冬(张鲁一)之间横跨20多年的羁绊,通过抽丝剥茧的讲述揭开了一段如水波般荡漾涌动的爱情故事。

  作为暑期档内“不吃香”的爱情片,《漫长的告白》的出现无疑对观众和市场来说都是一个惊喜,它更是被贴上了“久违的爱情片”的标签。尽管影片中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但作品中情感的真实细腻和细水长流丰富和拓展了国产爱情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此前,《漫长的告白》来成都做分享会时,张律直言,“爱情片要真实、诚挚地去拍,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盲目地拍。不论是什么题材的创作,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一定是要真实的,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才会是真挚的。”在张律的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语言,展现出了他多元、自洽的创作姿态,而他也对成都的多元包容表示十分欣赏,“在成都,你能听到各种语言、各种口音,但从不会觉得突兀,这是体现出这座城市包容的地方,同时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养分。”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导演、主创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也离不开背后出品方的力量。提起与《漫长的告白》的合作缘起,出品方相关负责人透露,首先是基于对电影市场规律的把握和对张律导演既往作品的认可。“双方合作完成一部兼具艺术水准与创作诚意的作品,更像是水到渠成的美丽相逢。”

  除了《漫长的告白》捧回两座“金鸡”,本届金鸡奖还有着其他不少的成都元素。成都造电影《黑帐篷》,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由峨眉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邓小平小道》,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两项提名。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年仅9岁的成都女孩杨恩又,凭借在电影《人生大事》中的出色发挥,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成为一朵备受关注的“小花”。

  电影市场涌现“成都力量”

  成都是影视创作的一片沃土

  不只今年金鸡奖上成都元素丰富,记者发现,近年来,不少票房大卖的院线电影中,含“蓉”量越来越高。例如,由四川导演杨宇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超过50亿元票房获得2019年内地票房冠军、内地影视动画片票房冠军;今年热映的《独行月球》,参与特效制作的团队是来自成都的企业;《流浪地球》等大片的音乐制作,出自成都音乐人阿鲲之手……

  据成都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电影处)统计数据,2021年,全市经备案公示电视剧17部,较2020年增长54.5%;电影剧本备案公示78部,较2020年增长18%,取得公映许可证10部。

  影视创作的繁荣向好除了好的创作氛围,离不开相关配套政策的大力帮扶。2021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对全省重大文艺项目进行扶持和精品项目进行奖励,电影电视也是其中重要类别之一。在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申报评选中,全剧均在成都拍摄制作的电视剧《紧急公关》被纳入文艺精品奖励项目。

  除了全程取景于成都的电视剧《紧急公关》,2018年的电影《前任3》、2019年上映的大片《中国机长》、2020年在成都拍摄的《我的姐姐》,以及2021年在四川多地取景的《断·桥》……越来越多影视作品选择在成都取景拍摄。“四川本身有拍电影的非常得天独厚的人文和地貌条件,再加上它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都是非常能呈现出影像质感的。”《断·桥》的导演方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成都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和成都城市地标的不断更新,以及川西自然人文风光的独特优势对创作者的吸引力,这些都是来成都拍摄的影视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

  此次金鸡奖“成都造”影片《漫长的告白》斩获两项大奖,这样的好成绩不仅在成都影史上属首次,也极大地激励着成都影视行业再接再厉创佳作、创新绩。成都青春海秀总经理李路表示,将会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成都故事。“接下来,我们会陆续启动多个电视剧、电影项目,更多地融入巴蜀元素以及成都本土文化。让更多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和‘成都元素’能够通过我们高质量的影视剧项目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有赞有弹

  如何制造更多电影大片

  技术、故事、风味

  是成都电影三要素

  四川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副主任、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苟强诗认为,近年来,成都影视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值得注意的是,“四川造”电影多是“中小成本”,缺乏“大片”品质。虽然一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并不与“城市造”电影成正比,但它却为“城市造”大片提供了良好产业环境与基础。目前,成都影视产业虽有进步,但更应提质升位。

  电影既是经济产业又是视觉艺术。成都电影如何从“中小成本”走向成都大片?他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要掌握高精尖视听技术,创新视听媒介语言。创新媒介技术是实现电影创新的重要手段。高精尖的技术美学实践能更好服务于人的感官接受与观影体验,提升电影作为想象力消费带来的艺术快感。

  其次,深挖巴蜀文明讲传承,创新成都故事新讲法。巴蜀文明、天府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大片不仅是资本投入大,更应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度与故事精神的厚度,巴蜀文化的电影化得天独厚。

  再者,精调麻辣鲜香成都味,创新艺术元素新表达。艺术的地方风味是一个城市彰显其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表征。技术是器,故事是料,味道是魂。成都大片的烹饪手法也就是电影元素表达,它一定是“老成都”与“国际蓉”的双向调制,是一场共同体艺术的精妙烹饪。“技术、故事、风味构成了一个有机艺术体的三元素,我们都生活其中。电影的成都智造与成都风味,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期待早日迎来更多体现成都审美的电影大片。”苟强诗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星宇 文/图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