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文化之光,映照城乡多彩生活

2022年11月04日07:58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化之光,映照城乡多彩生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四川展区,文化成为图片、实物等展品中的重要主题:开展出土文物修复,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以文艺作品赞颂家乡、讴歌时代……文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时代之变;又好似一盏明灯,点亮锦绣前程。

  “四渡赤水”传美名,在新时代讲好长征故事

  从泸州市古蔺县县城驱车约40分钟,到达坐落于赤水河畔的太平镇。在高速公路出口,有一面长35米、高5.4米、厚1.29米的“中央红军入川第一县”文化墙,寓意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29日入川,在古蔺转战54天。

  太平镇依山傍水,与贵州隔河相望,很早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太平镇还是其中二渡、四渡主战场,留下了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等旧址。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张“青少年学生到位于四川省古蔺县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参观学习”的照片亮相四川展区,勾起这段红色往事。

  据太平镇政府工作人员刘中波介绍,这座纪念馆是“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的一部分,后者还包括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战地黄花馆、中央红军机要室旧址,以及总政治部旧址、总司令部旧址、红一军团军团部住地旧址、红军临时医院、红军银行、宣传队、炊事房、太平渡渡口纪念碑等256处遗址、旧址。

  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为博物馆的主馆,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600平方米,以9个展厅、300余件红军文物,集中反映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全过程。不久前,博物馆启动了整体提升项目,将进行馆内电力改造设备采购与安装,并开展智慧导览软件及硬件建设。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故事传颂至今,行走在太平镇,随处可见的长征元素,正不断被后人继承发扬,不断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去年底,泸州提出以“弘扬长征四渡赤水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线,打造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今年6月,太平镇至二郎镇连接线重要节点等15个项目完成,公路沿线的老旧房屋被雕花栏杆、花窗、穿斗等打扮一新,农户院墙上装饰着鲜红的五星,彰显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而在红色文化氛围营造项目上,古蔺县全面完成了4面文化墙、44个文化路牌建设。这些墙面彩绘虚实结合、相互辉映,高度还原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场景,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不仅是道路两侧,在太平的山体中,我们也设置了‘红色古蔺得意之地’的标语。”古蔺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岭说,该标语占地3亩、总长度216米,意在纪念1935年2月16日在古蔺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

  在太平镇,一座由原太平小学改造提升而成的青少年军事体验营正抓紧打造,规划面积8074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建成投用,可同时容纳100人。其中有各种红色文化主题景观,以及红军主题茶馆、小剧场与小戏台等,营造良好的红色研学氛围。“红色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古蔺县文化广播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琳说,体验营将与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古蔺校区配套,实现全年龄段的红色熏陶。

  文旅融合发展的步子,太平镇已经走了起来。从太平渡渡口沿旅游步道前行,“红色茶楼”“红色酒楼”“长征炊事班”等开门迎客,200余家商户中约1/3名称与“红色”有关。去年,地处川黔交界山区的太平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不少人从北京、贵州、云南、新疆、辽宁等地慕名而来,让当地吃上了“旅游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唤马剪纸,剪出乡村文化新风景

  在北京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持续引来观众热情打卡。在四川展区,一张广元市苍溪县唤马镇举办的“百米剪纸赞梨乡”活动的图片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图片里,白底红纸的百米剪纸沿着长桌铺开,剪纸艺术家们正忙着打磨细节。镂空红纸里,山河锦绣,笑脸灿烂,乡村新景扑面而来。苍溪县唤马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陈忠介绍,近年来,唤马镇充分挖掘“唤马剪纸”这一省级非遗优势资源,涵养乡风文明,激活乡村振兴……多样的乡村文化生活,让基层文化热闹起来。

  百米剪纸长卷讲述家乡新变

  长145米、宽1.1米,2019年冬天,这件名为“醉美梨乡 水墨苍溪”白底红纸的百米剪纸作品,在苍溪县唤马镇的剪纸主题文化广场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百米长桌旁,一边是当地的美术老师、民间剪纸传承人、剪纸爱好者、学生;一边是人头攒动的围观群众,这一壮观场景在当时刷爆了苍溪人的朋友圈。

  陈忠见证了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他回忆,这件剪纸作品从构思,到刻画,再到剪,100多人历时1个月才完成。在创作团队中,有唤马剪纸传承人李自鹏进行艺术指导,也有美术老师、学生和村民参与其中。“先由苍溪县委宣传部、苍溪县文联、苍溪县作协等按照主题进行文稿的策划和写作,再交由唤马剪纸传承人、当地美术教师等设计团队,按照文稿进行整幅作品的底稿设计、绘制等。”陈忠说,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即兴创意也被加入进来。

  唤马剪纸集北方剪纸之粗犷、南方剪纸之典雅的特色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常有剪纸、剪影、刻纸、撕纸和激光切割5个品种,带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气息,题材广泛、构思奇巧、爽朗明快、大气质朴、线条流畅,画面粗与细、长与短、疏与密、阴与阳、虚与实的对比千变万化。而这些特点,在这件百米长卷,都可以看见。整件作品以写实手法为主,构思了数量庞大的人物、房屋、桥梁等,还有山川、河流等,很多当地文化元素也融入其中。一江两岸,多桥相通,在恢宏的开头篇章后,巧手的剪纸人将苍溪的绿色生态红心猕猴桃和苍溪雪梨等地方特产收录其中。更有穿境而过的铁路、高速和井架林立的工业园区以及气势雄伟的亭子口水电站徐徐展开。山水图像里,“乡村振兴”“工业发展”等苍溪发展新貌娓娓道来。

  火红的剪纸映出红火的生活

  唤马镇辖8村(社区),有1.3万人。因为唤马剪纸享誉四方,唤马镇在1999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唤马剪纸也是我省省级非遗。在当地,剪纸蔚然成风,从小孩到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剪纸。

  “我们的学校,从3年级到8年级,都设有剪纸课程。”李自鹏介绍,近年来,唤马剪纸技艺也不断推陈出新,注入新的题材和内容,通过剪纸展现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比如,他们充分利用唤马剪纸艺术对全镇人民群众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作出系列作品230多幅,一些作品还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

  对于李自鹏而言,这几年最高兴的莫过于当地筹资500万元,建成唤马剪纸传习所,收藏、展示剪纸作品、名家题词500余幅。在剪纸主题文化广场,以浮雕、小品、灯箱、展台等形式展示唤马剪纸技艺。

  陈忠介绍,剪纸文化活跃的背后,还折射着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和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他们先后建成苍溪县图书馆唤马分馆、唤马剪纸传习所、多功能影视厅、苍溪县文化馆唤马分馆,唤马剪纸主题文化广场、龙珠岭足球场等。“唤马剪纸艺术节”“梨花节”“苍溪县风筝文化艺术节”等群众大型文化活动,移风易俗引领新风尚,让唤马剪纸艺术融入百姓生产生活,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60多台相机记录千人快闪家国情怀点燃寒冬热情

  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有一张照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照片里满头白发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和身着红裙的四川歌唱家马薇一起,在成都宽窄巷子街头边走边演唱歌曲,他们被人群簇拥,大家一起高歌。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城市快闪成都篇现场,视频于2019年2月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收获了近2亿的播放量,成为当年同期进行快闪的城市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视频之一。

  在视频里,陈彼得和马薇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表演现场根据成都本土特色,加入了说唱、川剧、“三大炮”的响声、盖碗茶的喝茶声、穿着熊猫衣服的萌娃等时代地域元素。视频录制时间是寒冬,但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在现场不知不觉中吸引上千名市民和游客自发参与,温暖了大家。青丝与白发,路人与歌者,游客与川人,老人与青年,我和我的祖国……

  马薇回忆,录制时大家听到“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后,现场观众参与热情十分高涨,越来越多人纷纷自发加入合唱,现场情感调动特别强。“到最后的时候,应该有上千人自发参与,整个广场上都挤满了人,歌声欢快热烈又令人动情,甚至有不少人都激动地流下热泪。”

  动情的大合唱,温暖了一座城。不少网友说,这个视频最“抓人”的,就是老百姓自然而诚挚的感情。在这个视频里,除了歌者,你能意外地看到一位身着橙色荧光工作服的环卫工人,被不远处围成一圈唱歌的人感动,他也跟着音乐拿着扫帚起舞跟唱,朴素又浪漫。视频播出后,这位名叫朱光文的环卫工人表示,因为喜欢跳舞,还报了当地的老年大学舞蹈班。“当时就是情不自禁地跟着跳了起来,他们都说我上了央视,我开始还不太相信。其实我就是希望祖国兴旺发达,我们老年人才有机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还有现场游客问工作人员,“我们可以一起跟着唱吗?”得到允许后,他们自动加入演唱队伍中。参加现场表演的说唱组合“天府音乐”成员、“90后”王梓鑫记得,火锅店里的员工,本来是招徕客人,听到歌声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路过宽窄巷子戴着鸭舌帽的老大爷,听到歌声也情绪饱满地来上一段……现场导演、后期编导刘宇航回忆,制作完这个片子后,就再也没找到过这些可爱的人。

  参与表演的年轻人也深受鼓舞。成都市川剧院青年演员李玲琳是当时表演团队一分子。3年后她回想起来,觉得很荣幸能够穿着川剧戏服、唱着川剧,参与到这个视频的录制。她过春节时看到大家“刷屏”这个视频,一面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一面也觉得很自豪。王梓鑫一直记得,自己尊敬的陈彼得前辈就在眼前,他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唱着歌曲,大家一起开心地完成了这个视频录制,为老百姓送去了动人的歌曲。

  为了随时捕捉到现场大家自然的反应,刘宇航说团队当时配备了60多台地面和空中的相机。他现在来看这个视频走红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也应该感谢成都这座可爱的城市,但最忘不掉的还是当时快闪的核心人物之一、76岁音乐人陈彼得。“老人家演唱时一直饱含着热泪。”

  视频播出当天,也是农历春节的大年初三,马薇远在维也纳的朋友,专程给她打来视频电话,说大家在团圆的聚会上看到这个视频,一边跟着合唱一边泪流不已;还有在泰国工作的中国朋友,也一边在船头享受阳光,一边播放视频……马薇说:“我想大家那天看到视频,应该都是一边想着家,一边想着祖国吧。”(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三星堆元素展示四川文物保护新成果

  在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上,一件来自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惊艳亮相,将“三星堆”热推向新高度。这件青铜大面具,现在又出现在北京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在中央综合展区第二单元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组,透过一张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面具进行修复的照片,观众可以了解到文物的修复过程。

  据介绍,这件青铜大面具于2021年6月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坑,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65.5公斤,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大型青铜面具。这件面具的眉部、眼睛、嘴唇线条流畅、棱角分明,面具呈“U”形,宽颐广额,粗长眉毛作扬起状,庄严肃穆的表情传递着威仪感。此外,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作为固定之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表示,这件面具出土时脸部正面朝下,鼻尖深埋于黄土之中,其上还叠压了近10根象牙。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清理,青铜大面具才全部露出。2021年6月23日,考古文保专家将面具提取出坑。由于面具体量很大,埋藏关系复杂,为了让面具能安全提取,文保专家精心拟定了提取方案,采用木条在面具内侧固定形成支撑、再把竹条反扣到面具底部,形成承托,最后用高分子绷带作为吊带,借电动起重滑轮吊装出坑。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面具保存非常完好,仅仅左耳脱落,左脸颊后方及嘴角处稍有残缺。文保人员对青铜大面具的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制作先分铸成型,将面部、脸颊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铸造,再焊接组合成一体。这既是青铜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此外,这件面具的右眼处还发现了丝绸残留,在古蜀文明中认为具有“通天、通神”功能的丝绸与面具的组合,彰显神圣祭祀的内涵,也成为研究三星堆丝绸的重要物证。

  在青铜大面具登上央视虎年春晚的背后,2021年初启动的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已持续有新的成果被公布,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又在1、2号“祭祀坑”所在区域新发现6个“祭祀坑”,分别编号为3至8号坑。

  事实上,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的三星堆元素,远不止修复青铜大面具的照片这一件。在四川展区,3件实物展品让观众得以更直观地感受三星堆这一神秘古蜀文明的魅力。除了两件复制展品外,一件来自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原件尤其引人关注。

  据介绍,这件赴京展出的青铜人头像今年7月才刚刚从8号坑出土。它埋藏在8号坑东北部,当考古人员渐渐拂去它身上的泥土时,独特的蓝色锈蚀顿时引起大家关注。“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表面往往都是铜绿色,而它身上大面积的蓝色锈蚀实在太独特了。”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介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