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了!“天府粮仓”吹响丰收号角

“开镰了!”随着四川崇州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福明洪亮的一嗓子,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秋收正式开始。
一排排收割机整齐有序缓慢前进,机器的轰鸣声拉开了丰收的序幕,7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农作物收割也赶上了宏伟的排面。记者站在稻田旁,周围被金黄色的麦浪包裹着,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
科技赋能,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9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了位于成都崇州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见证了秋收的开始。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崇州市隆兴镇,隆兴镇以前被叫做小亭,早在《华阳国志》中就有“小亭,有好稻田”的记载,为隆兴写下了最初的宣传语。
为构建粮油产业生产体系,崇州搭建了“农机智慧云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农情监测、农机调度、机手培训一体化发展,被评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来自江苏盐城的收割机师傅,不是第一次参与崇州秋收了,对于崇州的收割工作也是驾轻就熟。他告诉记者,下午就能完成收割任务。
“今年崇州水稻种植31.82万亩,预计产量17.5万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智告诉记者,总体来讲产量有一定增长,为今年粮食的丰产丰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局部地区的优良品种,也有增产增收。
无惧高温,充足水分保障水稻生长
8月的成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考验,而高温对于稻田有没有影响呢?会不会影响今年的产值?杨福明给了记者答案。
“今年整个成都地区都经历了创历史的高温,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在这方面高度重视,对我们加强了技术指导,重点就是加强灌水保湿。”杨福明告诉记者,虽然天气很热,只要能够保证水源水分的充足,便不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
据了解,今年崇州最高气温没有超过40度,在保障好农业用水的前提下,较高的气温,反而可以令水稻达到一定程度的增产。
中午时分,7台收割机还在继续作业,两大块区域基本收割完毕。杨福明介绍,今天预计收割180亩水稻,从目前收割的数据来看,平均每亩收割可达680公斤左右。
民以食为天,丰收的水稻就是人间烟火。随着收割机将收割的水稻转移到货车上,下一步,货车会把稻谷运送至崇州的各个烘干厂进行烘干,继而再加工成大米。
疫情防控、秋粮收割,两手都要抓
9月7日晚,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近日无社会面新增病例的青白江区、新津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在科学评估本辖区疫情防控形势基础上,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虽然崇州正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但疫情防控依然马虎不得,“首先,我们组织和联络好跨区作业的机械化收割的团队,同时,我们建立好跨区作业的机手基本情况台账;核酸检测台账以及作业轨迹面积的台账,并对他们提供好生活服务的保障,以确保今年水稻收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张智说。
据了解,在水稻收割完成后,这片农田将会继续种植油菜。首先,因为油菜在稻谷插秧之前就可以收割了,两者互不影响;其次,崇州正在探索实施“农业+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自驾赏花节,其中崇州的万亩油菜花海,是独属于春天的美。
张智告诉记者:“当前,我们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秋粮收割,确保水稻颗粒归仓。”目前,崇州农业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机械化,全市农业机械化收割率达到了 94.5%。
他表示,下一步,崇州将大力推进“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通过实施好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全域士地综合整治,加强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做优做强粮食“研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建设好高产高效的“天府好田”、培育好绿色优质的“天府好粮”,为积极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红星新闻记者 张晓舟 摄影记者 王勤)
来源:红星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