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全力构建地震预警体系 织牢安全发展防护网

2022年08月31日19:0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5、4、3、2、1……地震预警声响起的一刹那,正在上课的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实验小学368名在校学生和32名校职工,立刻组织就地避险。当第二次预警声响,全体师生手拿课本护住头部,按照平时“每周一跑”既定路线撤离、集合、清点人数、报备。学生们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安全区域),全程只用了2分47秒。

这是今年5.12防灾减灾日康定市实验小学的开展地震预警应急疏散演练,也是中国地震预警网在甘孜州进行的一次地震预警系统测试。

甘孜州康定市实验小学参与地震预警演练。四川省地震局供图

甘孜州康定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参与地震预警演练。四川省地震局供图

“我们已经建立了2246个地震监测站点,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增加了43倍,在全国率先建成地震预警网并对外服务,4.5级以上的地震能在5~15秒内发出预警。”8月18日,四川省省长黄强在“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现在有了倒计时预警,群众能提前知道,心里就不慌乱了,效果非常好。”

四川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境内分布着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三大断裂带,地震多、分布广、强度大、灾害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震局全力推进全川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全面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目前,已经实现四川全域秒级预警信息和分钟级速报信息全链条产品产出,覆盖了包括政府、重点行业和社会公众的服务对象,初步形成预警专业终端、广播电视、应急广播、手机APP和定制服务等多种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首报平均用时6秒,烈度速报精度10-15公里。

覆盖全省的地震预警网进入示范运行

“通过积极争取,2018年我们被确定为全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先试’地区。”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成介绍,四川地震预警工程总投资2.24亿元,国家和省项目同步实施、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主要任务是建成省级预警中心、台站观测、通信网络、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与保障5大系统,构建地震预警体系,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打通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发布“最后一公里”,为安全发展织牢编密防护网。

“全省也是先行先试区中台站最多、面积最广、震情形势最严峻的地区。”雷建成表示,自2018年以来,省地震局坚持防震、建设、应用三不误,先后开展三轮“百日攻坚”,发动全省地震系统力量,克服汛情、疫情和冬季冰雪封山、交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该项目共新建、改建台站1419个,新建通信信道740条,构建省级网络技术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建成预警中心部署预警、烈度速报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平台、179个市县信息转发平台及596个信息发布终端。”

“经2021年6月国家先行先试督导检查评估,项目实施5年任务3年已基本完成。”四川地震台副台长、研究员苏金蓉说,如期实现在四川地区上线示范运行服务的目标,兑现了四川秒级预警全域覆盖承诺。

随着项目建设完成,四川省地震监测站网的台站数量从原有的795个提升至2003个,增幅达152%;省内整体地震监测精度从项目建设前的2.4级提升到1.6级;在全省域内实现了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实现了试点服务最早、服务人群最广、服务方式最多等目标。现阶段,四川执行中国地震局预警网的建设和发布标准,以“中国地震预警网”为标识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我们不仅累计推送4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67次,还大大将预警时间进行了提前。”苏金蓉在介绍近年预警处置情况时说:“不要小看了这短短几秒的提前,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

拓展服务渠道,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信息服务,是地震预警系统到达公众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依旧存在覆盖面小、公众预警意识不强、信息发布渠道窄等不足。“最后一公里”的不通畅,一定程度上会使地震预警的效用打折扣。怎么才能及时、精准地将地震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民众,让民众及时有效应对地震灾害,是发挥地震预警效能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太阳能“共享.应急广播地震预警终端系统”。四川省地震局供图

“村村响”地震预警服务应急广播系统。四川省地震局供图

在地震预警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地震部门主导,铁塔、电信、减灾所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建中国地震预警网。目前,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已服务省抗震救灾指挥部42个成员单位以及能源、消防等重点行业部门,覆盖全川179个县(市、区),548个终端已正式服务党、政、军、企、校。

同时,地震预警信息面向乡村服务在全省试点展开。据悉,2019年12月,雅安市芦山县48个自然村全部以应急广播为依托,使用地震预警终端与其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地震预警信息“村村响”。此后,乐山、眉山、广元等地先后开通“应急广播村村响”预警试点,目前已完成630个应急广播终端安装部署;在全省183个县开通电视预警,并将在730个乡(镇)的7500个村开通地震预警服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成效初显。

此外,四川省地震局还大胆探索拓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渠道。通过前期技术攻坚,由中国地震预警网产出、四川省地震局推送的地震预警信息,已在支付宝APP完成对接上线,为用户提供秒级地震预警。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快速选择避震措施,有利于消除民众恐慌、减少人员伤亡。

而由四川省地震局开发的、全省首款官方预警信息APP——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已正式上架应用商店。预警信息不仅接入应急、石油等部门应急指挥平台,为川藏线等铁路交通系统、水库油气田等能源系统,戒毒监狱管理系统等提供服务,也覆盖到部分学校、社区、企业。未来,信息服务覆盖面积还会不断扩大。

此外,四川省地震局还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立体联动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和烈度速报信息,为政府应急救援决策、特殊行业紧急处置、公众地震应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普与法制助力更好发挥地震预警系统减灾实效

今年4月6日,宜宾市兴文县5.1级地震发生后,一则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显示,地震发生时,兴文县大河苗族乡大河民族中学一个班级正在进行早读。当地震预警响起后,学生们迅速抱头下蹲,待地震结束,有序向教室外撤离。不止该校,震中附近应用了地震预警并达到触发条件的学校、社区,“大喇叭”均提前发出预警,开通了地震预警功能的电视、手机用户也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减灾实效彰显。

四川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处长赵永强认为,地震预警技术要充分发挥社会减灾效益,除了在技术上实现以外,还需要加强科普宣传,促使民众客观认识地震预警,正确识别预警信息,科学进行应急处置。

如何科学认识预警、如何有效防震避险、如何运用预警进行紧急处置?四川省地震局近年来组织制作了地震预警的系列微视频,联合省应急管理厅和防灾减灾馆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五进’大篷车——减灾巴士说震事儿”走进凉山、攀枝花等地开展宣传;开展专家在线访谈等活动,帮助社会民众逐步树立对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正确认识。同时,地震局加强“人防、技防、流程管理”,开展误触发事件处置演练;不定期开展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其他省局进行地震监测预警业务交流,共同优化地震预警核心技术系统。

预警管理,立法先行。四川省地震局还大力推进地震预警方面的地方规章和标准建设工作,制定完善地震预警管理部门规章,为地震预警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先后与省司法厅协商将地震预警立法列入年度部门规章调研项目,将预警信息发布地方标准按程序报省质监局审批;同时,制定《中国地震预警网四川信息发布约定(试行)》《紧急地震信息发布规定》,为中国地震预警网在川信息发布提供依据。初步形成信息发布规制体系,引导各参与主体依法依规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促进地震预警信息在防震减灾中发挥有效作用,推动地震预警行业有序发展。

下一步,四川省地震局将从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全力强化台站运维保障、全域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全程推动预警实验室组建4个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融合建设,进一步在预警结果的“快”和“准”,预警服务的“宽”和“广”,预警融合的“深”与“畅”上下功夫;推进预警立法和信息发布地方标准制动工作,健全信息公共服务标准规范。并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建立地震紧急处置体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效益。(朱虹 罗松)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