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 | 产业兴旺视点】
麻柳刺绣
在川北农村,每一位女性,都有着一双洁净而明亮的眼睛,像太阳、似月亮,孕育着家庭的美满,绽放着家人的幸福。她们犹如一根长长的针线,串联起左邻右舍、亲戚老表的竹根相连,如麻柳刺绣,小巧的双手飞针走线,图案灵动而隽秀,绣出栩栩如生。
瘦弱的绣女“放牛娃”
小时候,母亲和外婆对于张菊花而言,是一把宽大的遮风挡雨的绣花伞。那个时期,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稍微讲究的农村妇女会有一套体面的绣花衣裳,出门走亲戚时一穿,体面又好看;走亲戚回来,抖掉身上的灰尘,整整齐齐地把衣服挂在衣柜,等待下次再穿。
“冻死莫穿出门的衣裳,饿死不吃粮食柜里的种粮。”女娃娃必须学会针线活,嫁出去的时候,绣花鞋垫子、绣花围腰、绣花被罩、绣花枕头套都是嫁妆。婆家多少人,就要做多少双布鞋和鞋垫。女娃娃还要学会煮饭和做家务,以免嫁到婆家被欺负。这种家庭教育严厉而慈爱。
张菊花瘦小精干,在家中排行老二,深得妈妈和外婆喜爱。张菊花的父亲勤劳踏实,木匠、石匠,做瓦烧砖样样精通。家里养了5头牛,张菊花每天都会到位于广元市朝天区的麻柳乡四坪村的沙沟子和山坪梁上放牛。山坪梁上有一个大大的草坪,草坪中怪石嶙峋,有碓窝形状,有牛头马面,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椅子。这个大椅子有10多米宽,中心有两个碓窝大的坑,两边并列各4个小坑。各家各户的放牛娃汇聚在一起,将成群的牛赶到这个草坪。牛还没到,20多个娃娃箭一样的飞奔到这个大椅子上去,都想坐到中间那个大大的“王位”上。不分男女,每个娃娃都带了针线,然后坐在上面绣花。张菊花肯定跑不过那些男娃娃,好在隔房哥哥“春娃子”从小疼爱她,抢下几次“王位”,全都让给了张菊花。
濒临灭绝的麻柳刺绣
麻柳人是由羌族人汉化而来,随着羌族人的迁移,羌绣也随之传入广元朝天,麻柳人民在继承羌绣基础上创造出用针线作笔、麻布为底的汉族民间工艺——麻柳刺绣。麻柳刺绣题材来源于民间,作品通过对人物、山水、植物、动物等夸张、概括、变形而形成特殊的装饰语言,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麻柳刺绣兴起初期,作品多数是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如帐帘、枕套、枕巾、围腰、手帕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是汉民族中最完美的、最系统的、没有经过污染的民间传统刺绣,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之一,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刮呀刮的乎啊,我绣一针,绣成天上的一朵云,月亮弯儿月,寅时下雨卯时晴啦;刮呀刮的乎啊,我绣二针,绣下情侣不离分,月亮弯儿月,丢下奴家爱别人啦”……“刮呀刮的乎啊”,指的是麻柳的大风刮过山头。这首绣花的山歌,是当地人绣花绣得腰酸背痛时经常唱的。
由于条件艰苦,吃苦耐劳还不能养家糊口,渐渐地,大部分人都懒得绣了。随着改革开放,更多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家中留守的老人不仅得照料孙子上学,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麻柳刺绣更是慢慢地淡出了麻柳人的视野,濒临灭绝。
张菊花绣制麻柳刺绣。张菊花供图
抢救非遗的绣女“出世”
麻柳刺绣,没有文字记录,更没有视频实操,但还有张菊花等一些还没走出麻柳的农家女性。
于是,麻柳刺绣的胚芽再次萌生。政府抢救非遗的第一股暖流,开始流淌了。发布公告,征集作品,专业评选,麻柳、曾家、两河……但凡有绣女的地方,都有干部走村串户的身影。12个乡镇300多位参赛选手,12名绣女“横空出世”,其中就有张菊花。
张菊花从小就喜欢刺绣,八九岁开始,她每天都会练习刺绣。凭借多年练就的扎扎实实的绣花功夫,张菊花在2015年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第四代麻柳传承人。
没有文字记录,张菊花就组织绣女一针一线观摩、一句一句品写。2001年,《麻柳刺绣》教材经广元市朝天区教育局审查试用,成为朝天区艺术教育学校辅导资料。有了教材,政府号召开办学习班,让全乡所有在家的姑娘们都来学习刺绣,让麻柳刺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学习刺绣艺术非一朝一夕之功,张菊花在教授她们学习的阶段,姑娘们感到新鲜好奇,看张菊花绣花是多么的容易,绣出的花儿一朵朵鲜艳美丽、栩栩如生,可拿到自己手上怎么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针线不听使唤,还老爱扎到自己的手,绣出来的花也不像花,像一个个疮疤。于是,很多姑娘打起了退堂鼓。
瘦弱而刚强的张菊花,有着黄牛犁地一般的耐心,更有着抢救麻柳刺绣的初心和胆气,凭着这些,她让学习刺绣的姑娘都留了下来。之后,麻柳绣娘声名鹊起,麻柳刺绣产品也走出了朝天,走出了广元。
走向世界的麻柳刺绣
麻柳刺绣“牵花”技法绣出的作品,正反两面相同,所以也叫“两面花”,就是在同一块布料上,在同一绣织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案,轮廓完全相同,图案同样精美,主要用于手帕、围巾的绣制。麻柳刺绣共有“转云云”“锁边绣”“串花”“挑花”等十多种绣花技法,张菊花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创新了滚针、拉梳针法,绣制了《满满的收获》《喜庆丰收》等精美的刺绣作品。
张菊花与绣女们正在赶制“百鸟朝凤”绣图。杨奇国供图
6月骄阳,清凉如春,麻柳刺绣广场几个大字金光闪闪。张菊花和几个绣女正在麻柳刺绣传习所赶制“百鸟朝凤”绣图,一张图案,绣女各自手持一角,孔雀、牡丹、花草、飞鸟,共同绘制。一针一线上下翻飞,宛若翻滚的碧波荡漾。
每天20多位绣女马不停蹄绣出的产品,会立即打包给客户送货,在订单多的时候,还要给合作社100多位绣女社员分配订单任务,保证如期供货。麻柳刺绣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微信小程序、抖音、非遗办、商务局各大线上平台的订单满满。
麻柳刺绣现有省级工艺大师1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5人、区级传承人5人。2013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获最佳展览奖;2017年,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新生代传承之星(刺绣)奖;2018“太阳神鸟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八仙过海》《蝶恋(莲)花》分别荣获刺绣、抽纱和服饰类银奖、铜奖;2018年,参加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巴山名品·巴人匠心”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2019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果展”……
是的,这就是麻柳刺绣的魅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麻柳刺绣已从濒临灭绝到意气风发,快速发展走向市场。张菊花大师工作室、麻柳刺绣协会、“麻柳刺绣”商标,一件件喜事临门,绣品也被新加坡友人、泰国亲王、联合国秘书长、达沃斯经济论坛主席、重庆三峡博物馆等收藏。麻柳刺绣,正一步一步走出四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踏实且满满自信!
作者简介:
杨奇国,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元供电公司员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曾被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派驻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中国电力作协四川分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主要从事新闻、散文、报告文学写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