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成都市郫都区:“一降两提”助力毕业生创业就业

2022年07月25日16:1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成都市郫都区打出“体制机制创新+配套扶持”组合拳,布局加速器和中试基地8.47万平方米,为高校毕业生开放免费办公载体8300平方米,今年以来,累计签约毕业生就业岗位4765个。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郫都区科教资源富集,已聚集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每年毕业生约2.4万人。今年以来,该区紧扣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方向,聚焦高校毕业生群体,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以“降门槛、提能力、提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营造“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环境。

截至目前,郫都区发动龙头企业共享创新资源22项,带动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83个,累计签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达4765个,为拓岗稳岗、稳定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助推了“科创高地、锦绣郫都”建设。

载体硬件支持 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创业资金不足是阻碍创新创业的头号难题。据悉,为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郫都区盘活原富士康生活配套区闲置载体25.8万平方米,打造了集孵化办公、成果转化和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低成本大学生创新创业聚集区。

“在入驻郫都区场地时,我们获得了办公场地房租和物业费‘三免两减半’的政策支持,不仅实实在在降低了单位运营的成本,也增加我们发展的信心。”位于郫都区菁蓉镇的四川中土检测检验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杰说,作为青年大学生创业团队,四川中土检测检验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郫都区多项政策补贴。今年,该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批检测实验室”。

据了解,在郫都区,像“中土检测”这样的创业团队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8个,布局加速器和中试基地8.47万平方米,向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开放免费办公载体8300平方米,精准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支持等高质量孵化服务。

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制造平台缺失和供应链脆弱等痛点,郫都区创新建立了蜂鸟智造共享中试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试熟化&样机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覆盖设计开发、产品验证和中试量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缩短创新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投入市场的周期,孵化培育创业项目50余个,带动600余人就业。

平台软件扶持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教学和企业用人需求中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郫都区校地企联合搭建的人才孵化平台——“硅海集智”副校长李辉表示。

为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郫都区联合高校、企业共同搭建蜂鸟启航、硅海集智等3个人才孵化平台,持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辅导等“一站式”服务“。在芯片等高精尖领域,通过半年培训指导的毕业生,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两年的从业人员相当,因此可以顺利进入那些原本门槛较高的企业。通过三期培训实践,李辉所在的人才孵化平台成效显著。

据成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 年,郫都区三创谷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双创技能提升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累计培训应届毕业生6571人、就业率达 85%。其中,207名高端人才就业率达100%。并且,成功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20家,带动150余人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经验少、资源少等突出问题,郫都区还创新组建起“科创郫都”创新创业百人导师团,依托“双创周”“菁蓉汇”等双创品牌活动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沙龙、创业巡诊等活动26场,为200余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商业策划、融资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

创业服务提升 打造便利创业环境

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便利的创业服务。为解决毕业生创新创业所遇问题,郫都区坚持“线下线上”同步发力,组建了7*24小时“菁蓉管家”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需求对接等“一对一”服务,在全面落实税收减免、社保缓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普惠扶持政策基础上,对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与1000元/人扶持。

今年以来,郫都区解决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诉求132件,兑现创新创业就业扶持资金4047万元,频岢微电子等3家创新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8亿元、老肯医疗等40家创新企业获得“科创贷”1.47亿元、天本地源等4家创新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500万元。

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郫都区建成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郫都分中心,培养专利预审员3名,1月-6月完成专利预审82件,缩短发明专利授权周期50%-60%、实用新型专利70%-80%。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据悉,郫都区正以“政策聚才、平台育才、服务留才”模式,持续营造“进的来、留得住、创得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王进)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