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旅游>>乐游四川

废弃厂房变身生态乐园 在城市中寻找山野之趣

2022年06月07日07:34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在城市中寻找山野之趣

  “觅野小院”举办的自然教育活动。受访者供图

  5月20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金花桥街道、紧邻江安河生态公园的“觅野小院”,一场世界蜜蜂日主题活动在此举行。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同学们戴上防蜂帽,打开蜂箱近距离观察蜂巢和蜜蜂,以游戏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从外观来看,这座小院没什么特别,走进其中,却别有洞天:800平方米的院子里满眼绿意,其中夹杂着红色、黄色、紫色等各色花卉;石板、木桩铺成的小路时而蜿蜒前行,时而上上下下,不时有昆虫出没其间。

  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几间废弃厂房。如今,经过妙手改造,已然打造出一个自循环生态系统,构建起一个生物多样性样板空间。

  鞋厂“重生”,土壤改良是关键和难点

  作为野趣生境环境设计(成都)研究院院长,邓无畏经历了“觅野小院”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2014年起,他带领团队,为自然保护地等提供相关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咨询、科普教育、生态恢复、生态景观营造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我们的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做了几年之后,就想把生态修复、自然教育等经验,在我们扎根的城市中落地实践。”邓无畏觉得,这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都有帮助,也可以实实在在地贡献于周边社区。

  一个“院子”成为邓无畏团队的“刚需”。2017年,恰逢武侯区不少鞋厂陆续搬迁,邓无畏带领团队经过半年的考察,租下几间厂房开始改造。

  “刚来的时候,现场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空气中都是刺鼻的气味。”邓无畏团队随即开始清理垃圾,进行前期规划设计。由于场地此前从事鞋业生产,加之周边树木众多、环境荫蔽,土壤改良成为整个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土壤板结,水分难以渗透,植物根系也舒展不开,不易存活;此外,还有不少建筑垃圾混杂其中。

  邓无畏团队将土壤中的建渣、石块等清理出来,在其中混搭沙土、营养土以及各种辅料,让土壤慢慢恢复“元气”。“第一年种下去的植物,死亡率还是很高。后来随着土壤自然恢复,蚯蚓、土壤昆虫、微生物逐渐多了起来。”

  两年时间,面积约800平方米的“觅野小院”逐渐生机勃勃;在其周围,上下两层的环境教育中心、蝴蝶工作室、研究院专家楼、办公区、自然商店等,也从鞋厂废墟中渐次“生长”起来,成为邓无畏团队的科研、科普基地。

  除了“栽花种草”,还要营造多元生境

  在“外行”眼中,“觅野小院”或许只是一座微型花园或公园:不就是栽花种草吗?几个园丁不就搞定了?然而,邓无畏并不这样看。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接下来才有消费者、分解者。”据他介绍,“觅野小院”注重引入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前者主要供养特定的昆虫幼虫,例如柑橘凤蝶、美凤蝶、达摩凤蝶的幼虫,就主要以柑橘、柠檬、柚子等植物的叶子为食;后者则是蜜蜂吸食花蜜的对象,包括马利筋、马缨丹、绣线菊、雪茄花等。

  “传统园林景观是为人服务的,追求的是干净、整齐、美观等特点,比如大片单一的草坪,但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往往不足。”对于“觅野小院”,邓无畏希望在有限的场地中,尽量打造出不同类型的生境,这让小院似乎有些杂乱。

  在“觅野小院”路旁,有几块不太引人注目的水面,它们有些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雨洪调蓄花园”,有些则是人工打造的“小微湿地”,可以起到提升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蓄雨水等作用。这几年夏天暴雨时,小院周边往往开启“看海”模式,一墙之隔的院内地面却很快干爽,其中就少不了上述这些生境的功劳。

  不远处,一根根树桩被绑成金字塔形,上面人工开钻了许多圆孔,名为“昆虫旅馆”。不少昆虫喜欢住在这种狭窄多孔的地方,既可以躲避天敌,又能生殖繁衍。

  “觅野小院”就此构建起一个生物多样性样板空间。目前,这里已有100多种植物,引来20多种鸟类、2种爬行动物、2种两栖动物和多种昆虫。“借助这个空间,我们不断向青少年、周边社区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不仅让人们有机会在城市中享受自然乐趣,也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生灵的共同家园。”邓无畏表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