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万只煤气罐如何保“瓶”安?这些智慧蓉城应用场景 增加城市安全感

目前,成都市在用电梯数量约19.7万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使用时间15年以上的电梯约1.4万台。还有超过90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全市各地流通。全部依靠人力去发现问题,保障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显然不现实。如何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如今,在智慧蓉城建设的牵引下,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建设的智慧燃气安全监管、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等特种设备的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均已纷纷落地。通过智慧蓉城数据资源体系、物联感知平台等的赋能,这些应用场景可实现自动感应、自动推送、及时处置,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不断降低城市管理中的风险,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市民的安全。
液化石油气钢瓶俗称“煤气罐”,它的安全问题事关民生,一直以来受到民众广泛关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液化石油气钢瓶存在数量众多、供应环节杂、准入门槛低、人员素质差、无信息化管理手段等问题,导致液化气石油行业的监管一直是个难题。”
90余万只液化石油气钢瓶、27家充装单位、5家检验机构、300余辆车辆……在智慧蓉城的建设下,通过智慧燃气安全监管场景,液化石油气钢瓶“运输、经营、配送、使用”全链条都被纳入智慧监管。
自场景落地两个多月以来,全市已排查隐患钢瓶15000余只。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困人故障,及时救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在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上,成都19.7万台电梯的情况一目了然,可随时查看某一台的具体信息。
截至目前,全市共处置电梯困人救援总次数约为3.4万次,解救被困人员约为7万人次,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9.53分钟,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3.91分钟。“收集来的电梯数据,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全部盘活。”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智慧蓉城的建设下,成都市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探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战实用,解决问题”。
“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变主动。”在该负责人看来,实现电梯应急救援处置“一屏观”的同时,平台收集的数据还能支撑电梯应急救援主动感知、智能预警、及时处理、全程反馈能力的提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