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社会

“成都工匠”曾帆:为每一件文物制定专属修复方案

2022年05月17日07:32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每一件文物制定专属修复方案

  5月11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里一片安静,只有除尘器沙沙作响。戴着眼镜,手拿画笔,修复师曾帆正小心翼翼地为手里的一件明代文物进行纹饰恢复。在他桌上的一个小箱里,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有的破损严重还未修复,有的已经修复得完美如初。

  入行20余年来,他修复过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竹简等不同类型文物。不过,在所有修复类型中,曾帆最爱的还是古瓷器修复,凌乱杂碎的瓷片,经过一片一片拼接完成,重焕生命,雅致的釉色、丰富的纹饰无声再现着器物隐匿的历史美学,“这是成就感很强的事。”

  找到每个碎片的最佳粘接角度

  指着桌上的一个青花瓷碗,曾帆介绍,仅仅修复这么一个小碗,就花费了约3个月的时间。

  眼前,一个胎骨细薄、釉色白净的青花瓷碗映入眼帘,蓝色的花纹雅致白净,整个花碗浑然天成,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修复的痕迹。

  曾帆介绍,文物修复有三种标准:一是考古标准,即将文物器型、尺寸大致恢复,作为资料保存,不要求器物的完整性;二是展陈标准,将器物修复得完整漂亮,“远观一致,近看有别”;三是艺术品修复,完全接近原貌,无论是放大镜还是显微镜,均看不出修复过。

  眼前这个碗,是按照展陈标准修复,“拼接完成后,发现它存在纹饰缺失。”对比着碗面残存的花色,曾帆需着色上釉,进行纹饰恢复、细部处理和局部做旧。对于古瓷器修复而言,这是颇为考手艺的一步,在为补缺之处绘制纹饰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要讲究形状颜色与器物本初保持一致,但更高的要求是讲究一种质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一遍一遍地细心上色,让瓷器产生一种釉下彩的光泽,“即便是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古瓷器修复不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吗?

  其实不然,曾帆介绍,瓷器不如青铜器那么有韧性,在应力的作用下,碎瓷片会发生细微的变形。这些变形在瓷片粘接时就会越发明显,以至于根本就没法复原。这次明蜀王府的瓷器修复中,他们就遇见一件明宣德青花瓷碗,“因变形厉害,难以下手。”所以,在粘接瓷片时需要修复师完全凭借经验和手感,为每个碎片找到一个最佳的粘接角度,使整个瓷器最终完全吻合。

  还有一些瓷片拼接,碎片成渣,小到只有指甲盖的四分之一。这种无法用手去粘,必须要借用小镊子来一一比对粘贴。

  借助3D技术还原历史芳华

  对于曾帆来讲,后蜀赵廷隐墓出土陶质文物修复是一次不得不提的经历。201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勘探时发现了赵廷隐墓。该墓葬中发现的伎乐俑姿态优美、服饰艳丽,是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能参与这个项目,曾帆很开心。不过,他回忆,首次看见考古发掘出土陶片58箱,却倒吸一口气。出土陶器破损严重,陶器碎片繁杂一片,加上器型、彩绘、纹饰又很类似,这让拼接工作陷入了困境。“从哪里下手?”曾帆说,包括“双人首蛇身陶俑”最开始也是没有任何形状,他也不知道最终会拼接成什么样子。后来同事拿来资料,供他们参考,他才在脑海里大概勾勒出效果图。就这样一片一片尝试、拼凑。一天下来,一个身粗大缠绕,两端为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器样出现在眼前。遥远的时代气息,就这样鲜活地来到面前,让他雀跃不已。

  在这次修复中,他们还用了不少高科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伎乐俑。他们的手臂如何放置,乐器摆放位置应该在哪里?曾帆和同事借助3D技术在电脑上分析还原,找到最佳角度后,才开始着手进行拼接处理。前后历时3年,才完成这批陶器所有的修复工作,“几乎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只剩下10余片碎片,我们还是很自豪。”

  因为曾被火烧,这导致赵廷隐墓出土的文物碎片表面附着物及颜色差异较大。修复中,对陶器上的烟熏痕迹,曾帆也并未去除,而是作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予以保留。

  什么有用,就学习什么

  曾帆记得,自己最开始学习修复文物时,没有将自己框定在一个领域,而是见到什么有用,就学习什么。这使得他成为一个跨界选手,不仅可以修复瓷器、陶器,还可以修复青铜器、竹简、玉石器等。1996年,彭州发现一宋代仿商周青铜器窖藏。其中有一件铜琮,严重破损。后来,曾帆参与这件青铜器的修复,发现此铜琮为焊接而成,长时间的掩埋导致其开裂解体成口部、器身及底座三部分,且每一碎片都有不同程度变形、残缺。由于铜琮是焊接而成,解体后,原来的焊接部位有大量的焊接残留物。为了避免二次伤害,他和同事决定采用粘接修复,而非焊接。铜琮粘接好后,曾帆和同事还从细节入手,对接缝进行处理,使其与周围的色调质感一致。

  清洗、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做旧……这些用于青铜器的修复过程,到了瓷器修复中,也有所重叠。长期积累,让他明白,修复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种文物不同的个性,然后制定专属方案。

  从业20余年来,曾帆参与成都老官山汉墓、商业街船棺葬、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文保工作。不同的考古现场,让曾帆感受到文物的重要性,也下决心要做好这份工作,为历史“存照”。曾帆介绍,自己从来不会给自己修复的器物按照重要性排序,在他心中,所有的器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承载着一段静默的历史。他要做的,就是静下来、沉下去,抹去历史尘埃,还原它们的芳华。

  主角

  曾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修复师,2020年被评选为“成都工匠”。他主要从事对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等的文保修复。曾参与成都老官山汉墓、商业街船棺葬、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文保工作。他参与修复的后蜀赵廷隐墓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