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 这个团队给出手术“教科书”

2022年04月07日07:47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这个团队给出手术“教科书”

  【人物名片】

  曾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教授

  ●获奖情况:

  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项目:

  肝癌复发外科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建设及应用

  ●项目点击:

  率团队历时17年,围绕肝癌诊疗与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在肝癌术后复发机制及外科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切实提高了肝癌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效果。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90.6万例,死亡83万例。其中,近一半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在中国。肝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13%左右,患者预后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70%。

  日前颁发的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其中一项成果为“肝癌复发外科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建设及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教授曾勇率团队历时17年,围绕肝癌诊疗与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在肝癌术后复发机制及外科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切实提高了肝癌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效果。

  这项成果如何减少肝癌复发?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勇教授团队成员谢坤林医生。

  前后七年

  对上千例肝癌患者进行研究

  “在临床上,针对早期肝癌的治疗有肝切除手术、射频消融和肝移植三种方式。前两者的复发率高达70%左右。肝移植治疗由于供体紧张,很多患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肝源。”谢坤林说,如果能够破解肝癌手术后的高复发率,以及增加肝移植供肝获取的途径,就能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但早期肝癌人群采取何种手术方式能减少复发?临床上对肝切除手术和射频消融这两种方式的效果一度没有达成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勇团队前后用了7年左右的时间,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对上千例肝癌患者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手术切除患者5年无复发率的比例是51%;而射频消融患者5年的无复发率是29%。这一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在外科学排名第一的期刊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

  这项成果还被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美国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等肝癌指南采纳,作为世界范围内早期肝癌治疗的标准方案,使患者预后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曾勇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6个肝癌复发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候选的药物靶点,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基于影像、病理临床的肝癌患者人工智能复发早期预警模型,为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

  提供范本

  提高手术成功率

  肝脏切除手术的难度系数很高,尤其是长在肝脏中间、被称为“中央型肝癌”的肿瘤最麻烦。由于周围布满了血管和胆管,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大出血。因此,很多基层医院无法开展此类手术。谢坤林说:“如果能为外科医生提供一部肝脏切除手术的指南,势必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经过对数百名“中央型肝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曾勇团队将“中央型肝癌”划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癌症应该怎么做手术?哪些会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曾勇团队给出了答案。

  这样一来,相当于给了肝脏外科医生一本“教科书”。对于不同位置上的肿瘤应该做哪种手术等问题,曾勇给出了范本,为后续临床实践和推广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因此命名为“中央型肝癌曾氏分型”。

  数据显示,该成果使“中央型肝癌”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由35%提升到45%,显著优于国际同期水平。

  减少创伤

  解决供体短期难题

  肝脏移植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高肝源的来源?

  谢坤林介绍,肝源的主要来源是捐赠,亲属之间活体肝脏移植可成为一个重要渠道,但在以前,传统的手术会在供体者的身上留下一道超过40厘米的“L型”伤疤。“如果能够减少对供体者的创伤,打消顾虑,势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肝源。”

  为此,曾勇率团队实现了“成人活体肝移植微创供肝获取”,就是在供体者的身上“打”几个洞,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创手术”,就能够获取肝源。相比大创伤的取肝方式,微创对医生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医生通过操作机械手臂完成操作。但这样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跟原来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观察,供体者不仅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还将原来11天的住院时间缩短到7天。

  此外,曾勇教授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微创左外叶供肝获取、国内首例腹腔镜右半肝供肝获取等手术。

  由于华西医院在肝脏外科手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中心被国际肝移植领域权威专家列举为全球微创供肝获取五大中心之一,其余4个中心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