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武功做医生,《蜀都武医》一点通
在武侠小说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但会武功,更精通医术,经常被人们尊称为“神医”。比如《天龙八部》里有个绰号“阎王敌”的薛慕华,《倚天屠龙记》里有个绰号“蝶谷医仙”的胡青牛。这类人现在有个专业的名称叫“武医”。
“成都有深厚的武医底韵,其精髓一直被传承到今天。”《蜀都武医》一书的作者刘显东教授介绍,蜀地的气功养生术始于彭祖,东汉张道陵在鹤鸣山提出了道教气功养生的基本理论,南宋时四川开始流传“峨眉十二桩”,抗日战争时期,郑怀贤、李雅轩等南北各路武林高手入川,也把各自的武功与疗伤心法等带到了巴蜀大地。
刘显东教授为病人诊治腿伤。受访者供图
刘显东说,当代武医习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武功来更深刻更精准地参悟伤病机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诊疗康复服务。作为一位骨科专家,他日常要接待大量的骨科伤病患者,因此很注意研究骨科伤病的发病机制,这就需要深入钻研受伤时外力作用等原理。有了大量的武术体悟和接诊经验后,就有助于更到位地为患者进行服务诊治。他总结说,武医学武术就是要在治疗伤病时,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刘显东受乡风影响,从小喜欢练武。他开始时练过少林拳一类刚健勇猛的外家功夫,后来在读研时又接触到了太极拳,开始由外而内钻研武术。自幼习武的经历,一生行医的选择,让他也成了一名武医。所以他就萌生了总结武医经验、致敬武医历史的念头。在多方帮助下,去年底,他主编的《蜀都武医》正式出版,为武医的进一步传承、弘扬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也激发了他对发展武医更大的兴趣。
刘显东教授指导群众通过练武强身健体。受访者供图
书中的主要部分,详细记述了成都历史上3位武医的精彩人生、医学贡献和练功方法等内容。这3位武医分别为郑氏骨科专家郑怀贤教授、杜氏骨伤科专家杜自明教授、杨氏骨伤科专家杨天鹏教授。作者经过多年悉心研究和多方拜访咨询,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独家资料和珍贵史料,在内容权威性的基础上又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便于更多读者学习和参考。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刘显东教授介绍,中华武术和中医学都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如阴阳、五行、经络、精气、神意等,皆为中华武术与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二者同根同源,不但互有表里形式、互相启发印证,还表现出了你伤我治、他病共疗、未病强身的共融现象。自古学武常学医,武功中有“内三合”的说法,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个理念既可以应用于学武,也可以用在行医上,因为中华武学和中华医学都是中华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刘显东教授在练功。受访者供图
武医的行医理想,与现代运动医学研究的目标相一致,不但追求让患者康复后可以像平常人一样生活,还能让他们继续投入到喜欢的体育项目里。经过长期研究和深刻思考,刘显东教授总结出一套促进武医发展的行为准则,具体分为“武医自修法则”和“武医诊治法则”。“武医自修法则”包括:习武练功、研习拳架、体悟心法、强身健体、修心养性;“武医诊治法则”包括:明晰机理、安神调形、意气相合、内外兼治、疗伤祛病。在这套法则里,不论是自修还是治病救人,都很注重心法精神的作用,争取内外两个途径同时发挥作用。
此书绪论中介绍,社会中的“武医”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真正既有深厚武功又可以用武功治病救人的;二是有过学武经历而且可以结合武术理念行医的;三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假“武医”,听过或看到过,模仿几个动作,就说自己是“武功”。他提醒,广大患者群众要注意区分真假“武医”,以求尽早康复痊愈。
“懂武术,可以提高医术。”刘显东教授表示,医者练习武功后,更容易了解患者受伤的情况,心里更易明确损伤机理,更清楚怎样治疗才更合理。比如:治疗骨折伤情,就要首先知道骨折是怎样发生的、怎么移位的,才能更好地帮助进行骨折逆受伤机制复位,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才能知道怎样康复得更好。基于这些认识,他和一些理念相同的朋友,在相关单位和领导的支持下,开拓性地创立了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武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以求齐心协力推进武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运会快要召开了,广大群众也掀起了一阵体育运动的热潮。刘显东教授寄予广大体育爱好者,希望大家不只把成都大运会看作是一个运动的盛会,也要看成是一个健康的课堂,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同时又避免受伤,留下一个美好的大运会回忆。本届大运会设置了武术项目,会有一批教练员、运动员参赛,也会引来更多武术爱好者的关注。他希望,爱好武术的朋友们可以尝试领悟医理,从防备自身受伤开始,逐渐走上帮助他人避免伤病的公益之路。
“把中华武术和中医临床结合起来,更好地预防伤病,更好地康复身体,这是我研究武医的初衷。”刘显东教授介绍,武医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只对骨科治疗有效,对各种慢性病也有积极的意义。他会沿着这条道路,去为中国医疗及健康事业做一点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