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从布局到激活 川渝双向奔赴
川渝对对碰
“既是热点,也是重点。”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注意到两个高频词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科技创新。将这两者结合的,就是去年全面启动建设的西部科学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西部科学城建设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其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的机遇和重点是什么?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和重庆日报记者分别走访了代表委员。
建设进展怎么样
在川渝两地,西部科学城都在加速建设
全国两会启幕前后,成渝两地的西部科学城建设喜讯频传。
在四川,位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的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大楼已经建设成形,将于年内建设完工并正式入驻。作为全球宇宙线研究的高地,这里将成为国家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大本营”。自2021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已集聚中科院系统单位14家、中核系科研机构7个,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3个,落地大项目101个。
在重庆,以100平方公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为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加速建设大学城、科学谷、科研港、生命岛、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重点项目中,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已投用。迄今,西部(重庆)科学城内的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已增至304个。
不只有硬件,西部科学城建设的“软件”同样在加速配套。
从一开始,四川和重庆就构建多层级、多部门的西部科学城建设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双方各自明确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向。同时,在川渝两地,分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模式,探索出台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支持政策,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下一步的机遇和重点
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取得科研攻关重大进展
“机遇!”谈及西部科学城的未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
如何抓住机遇?在代表委员看来,起步建设阶段,西部科学城要更加聚焦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目标,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名副其实。
要进一步统筹科研资源以优化布局。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家洋看来,西部科学城是全国唯一一个“一城多园”模式建设的科创平台。因此,要聚焦重庆、成都和绵阳三个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的城市,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实现科研资源和项目的跨区域统筹布局。
“最终目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取得科研攻关重大进展。”李家洋建议,川渝双方要在认真分析彼此优势领域、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完善协调机制,配备与“一城多园”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人员、设备、资金和招引项目等,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
不仅要统筹,还要激活。“改革是盘活资源的抓手,也是解决难题的突破口。”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建议,川渝应借助国家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契机,进一步探索更加灵活的科研项目管理运营模式,让科研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同时,联合建设跨省域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确保科研成果就近落地生根。
“已经开始试点。”黄爱龙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已有3个重点项目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这3个项目,背后均有对应的企业和产业作为支撑,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无缝衔接。(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王成栋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周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