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2022年02月22日09:56 | 来源:广安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模拟的家 真实的爱

“爱心妈妈”邹春蓉和孩子们一起午餐。

“孩子们快洗手,吃饭了!”2月16日中午,市儿童福利院洋溢着欢声笑语。在二楼“类家庭”的“彩虹屋”里,“爱心妈妈”邹春蓉将可口的饭菜端上桌,招呼孩子们洗手吃饭。

一条走廊串起三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一位“爱心妈妈”和几个孩子,这正是市儿童福利院的模拟家庭——“类家庭”。

“对于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渴望的不是玩具,也不是漂亮衣服,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王光辉告诉记者,2019年1月,该院开始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模拟正常家庭生活,让孤残孩子拥有“爱心妈妈”“兄弟姐妹”和一个温暖的“家”。

那么,“类家庭”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在里面有着怎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日前,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模式:一个“妈妈”几个娃,模拟家庭给孩子家的温暖

“叔叔好!”顺着楼梯而上,记者看到几个五六岁模样的孩子正在走廊处玩耍,见到生人也不怕,礼貌地问好,还好奇地打量记者手中的相机。

王光辉告诉记者,目前福利院有“金色屋”“阳光屋”“彩虹屋”三个“类家庭”,共有3名“爱心妈妈”和23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在外地读书,每个“类家庭”门口还挂着“爱心妈妈”与孩子们的“全家福”。

走进“阳光屋”,屋内布局和普通家庭基本一致,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面积虽不大,却很温馨。沙发、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家具家电也很齐全,房内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尤其是卧室,三张高低床摆放整齐,孩子们的衣物鞋帽摆放得井井有条。

小江是首批进入“类家庭”生活的孩子之一,也是里面年龄较大的孩子,今年正在友谊中学上高一。见记者来采访,小江放下手中的课本,和记者摆谈起来。

小江是前锋区虎城镇人,前几年父母双亡,当时年仅13岁的他由村上安排在村委会独自生活一年后,于2018年7月纳入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同年9月入读广安实验学校初中一年级。

“由于以前功课落下太多,刚进入班级时小江学习很吃力。”“阳光屋”的“爱心妈妈”赵阳莲告诉记者,市儿童福利院的特教老师们对他开展了“一对一”的辅导,针对他学科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几个学期下来,小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去年,小江中考以657分的优异成绩被广安友谊中学高中部录取。

“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福利院,回报‘妈妈’们。”谈及未来打算,腼腆的小江眼里充满信心。

王光辉介绍,“类家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正常孩子,但有几个孩子有不同寻常的地方——12岁的明明患有面部畸形,脸部已经变形;13岁的亮亮智力低下,口齿不清;8岁的天天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已先后经历了3次手术;13岁的睿睿脊柱发育畸形,大小便失禁,必须整天穿着成人纸尿裤……

“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义务。”王光辉说,他们会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

感受:与孩子相处,要更细心、耐心

“‘类家庭’,顾名思义,就是类似于家庭。”在“金色屋”的“爱心妈妈”罗学英看来,“类家庭”简单来说,就是和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孩子组成家庭,负责照顾他们的学习、康复训练等,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今年37岁的罗学英长年在广东打工,为了方便照顾在家上学的儿女,她决定在老家找份工作。经人介绍,一个听起来很是新鲜的工作——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妈妈”吸引了她的注意,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尝试一下这个颇有挑战性的工作。

上岗后,罗学英深刻体会到,在这里当“全职妈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爱。由于不是专业护理人员出身,也从未照顾过特殊孩子,罗学英刚入院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怎么陪孩子玩等。

“与这些孩子相处,要更细心、耐心。”罗学英说,这些特殊孩子刚来时,性格都比较孤僻,尤其是步入校园,可能会遭受同学异样的眼光,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拾取信心。

17岁的燕燕是武胜县金牛镇人,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前两年也因车祸去世,她被当地政府安置在敬老院,生活很不方便。市儿童福利院了解情况后,将她接了过来。

“刚进来时,由于人生地不熟,燕燕对儿童福利院很抗拒,甚至还想翻墙跑出去。”罗学英说,她和福利院的其他老师一起,陪她玩耍,帮助她辅导作业,一有空就交流谈心,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后来,燕燕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不仅生活会自理了,有时还帮“妈妈”照顾弟弟妹妹。

去年,燕燕进入成都志翔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她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回报所有帮助她的人。

呼吁:希望社会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孩子们的成长

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做家务、陪孩子玩耍……这些就是“爱心妈妈”一天的工作。“与刚来相比,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提升,有时还会帮我们做饭、做家务,变化很大。”“阳光屋”的“爱心妈妈”赵阳莲告诉记者,周末她们还会带孩子们到超市购物,踏青游玩,每个月还会给他们零花钱,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

“我们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教他们运动、唱歌、跳舞、画画。”照看几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赵阳莲无怨无悔。她直言,“虽然辛苦,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让人自豪和感动。尤其是当他们叫我们一声‘妈妈’,真的是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如今福利院的孩子们不愁吃不缺穿,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氛围和亲情。”王光辉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只有市儿童福利院推行“类家庭”养育模式,未来可能会根据情况增加“类家庭”数量。“类家庭”养育模式要持续发挥作用,仅靠福利院的力量远远不够,王光辉呼吁,希望社会更多人能关注和参与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采访手记

虽然“类家庭”的“爱心妈妈”和儿女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家和睦相处、互爱互助,让这个大家庭处处洋溢着温馨,令人动容、令人欣慰。

这些孤残孩子大多数是被父母遗弃,或者父母不幸双亡,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像其他孩子有父母的呵护,可以感受家的温情。成立“类家庭”,就是为了给孩子完整的家和真实的爱。

与以前孤残孩子由保育员照看不同,“类家庭”是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营造一种类似家庭的氛围以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与成长。它的目标很明确,便是让这些孤残孩子尽可能地在“家”的温馨和“亲情”中健康成长,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这种新型养育模式理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孤残孩子感受家的温暖、父母的爱。(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广安日报记者 龙俊帆 文/图)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