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诠释!四川非遗传统技艺精品亮相悉尼
人民网成都1月24日电 (朱虹)二十八种蜀锦纹样争奇斗艳,揭密“诞生”过程的漆器组件,代表成都卓越水平的银花丝“套装”……一场展览以全新的展陈形式,将四川的非遗传统技艺精品在澳大利亚悉尼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诠释。
今日,非遗展《艺起濯锦——来自熊猫故乡的技艺》将在悉尼市中心凯瑟雷大街151号正式向公众开放。据悉,该展览为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一,是2022年全年与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展部省合作系列活动,也是疫情后四川非遗首次赴澳大利亚开展。
四川非遗组团联谊海外 国家级藏品耀眼悉尼
据了解,展厅分成“锦绣未央”“银丝为画”“竹木为器”“耀变生辉”“平面化影”五个板块,在分水油纸伞的映衬下,轻柔的吊幅隔断将五个区域分开,色彩鲜艳的蜀锦、变化万千的锦纹针、精工细作的漆器、工艺繁复的银花丝……成都非遗“五朵金花”(蜀锦、蜀绣、漆器、银花丝、竹编)在现场竞相“绽放”。除此之外,绵竹年画、邛陶也赋予了展览更多的色彩和内涵,羌族刺绣、彝族银饰等少数民族项目则为异国他乡的观众带去了四川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十分震撼。
多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机构)为了全力支持本次后疫情海外“首秀”,均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汪国芳的黑底彩色金钱花纹样围裙缀满了最传统的纹案,已经是家族的传家宝;宋西平的黑底雕银丝光凤纹宝盝盒系同款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也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个成都漆器;许学明的分水油纸伞,特别的彩线工艺给新年带来了祥和和祝福;刁娟的《淡烟水》堪称现代蜀绣的先锋作品,银丝为线勾勒出了大江大海……件件精品引起现场观众的赞叹。
后疫情时期首个非遗特展 保姆级策展布展保驾护航
据悉,《艺起濯锦——来自熊猫故乡的技艺》本次共有108件展品,均系传承人的巅峰之作,而来自策展人的巧思更让展览锦上添花。
现场一排整齐摆放的漆盘引人注目,这套作品来自漆器世家传人、省级非遗传承人邹小屏,9张漆盘以渐变的形态呈现了一件顶级漆器的“诞生”,裱布、刷漆灰、雕漆、清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浓缩于展品中,呈现了该项目最古老的技法之一——“雕花填彩”。策展人张晶明介绍,这样的表达形式系她与传承人共同的灵感表达,也让展览展示出了更多的非遗“不能说的秘密”。
9张漆盘按先后顺序呈现了整个过程。然而,在不能到现场的情况下,策展人如何保证展品的排列有序和恰在其位,青年策展人张晶明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以前,非遗项目在春节时期的对外交流往往采用“传承人+传承项目”的形式到国外当地表演、交流,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展览展陈就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据介绍,为了保障展览的万无一失,在策展的时候,张晶明和团队不仅设计了展览的动线图、3D立体图、AR展示,甚至把展览的1:1的“地形图”都设计了出来,“长宽高都精确到1厘米。”考虑到安装问题,她们更是为每件展品制定了“安装手册”,将展览细致到“牙齿”。
据悉,为了让展品在长途跨洲轮船运输中更安全,从“选品”开始,有丰富非遗策展经验的张晶明,就选择了更精致、稳定、耐运输的展品,“一些大型的展品虽然也很精美,但是不适合长途运输,还好有‘高替’代替。”
“世界文化名城”走出去 感受四川传统技艺魅力
千百年来,蜀文化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独树一帜的生活美学,为四川传统工艺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无限可能。成都诞生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代表性项目229个,其中蜀锦织造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作为一座拥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成都文明的血脉绵延千年,滋养着蜀地。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路上,“东亚文化之都”成都正积极开辟国际化的新平台。非遗代表性器物,融合其中蕴含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全新的阐述形式,在新青年策展人的全新“演绎”之下,积极走向海外,成为一种崭新尝试。
本次展览正是从“锦”“绣”启程,让国外观众遍览绽放在丝绸之路的蜀锦织绣,感受蕴藏丰富地域文化的民族刺绣,“触碰”丝丝入扣的绝美花丝,领略中国传奇里的迤逦想象,聆听传统文化里的万千故事。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兼中国驻悉尼旅游办事处主任肖夏勇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整合利用优质资源,精心策划,凝练主题,联合成都文广旅局在虎年新春推出了此次非遗大展,一方面为了澳大利亚华人“睹物”思情,一解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此外也盛情邀请澳大利亚观众前来探索中国非遗之美,感受四川传统技艺的魅力。
据悉,展览完全免费,即日起将持续到3月4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