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成都

成都湖底水世界 藏着怎样的“精”彩

2021年11月21日07:47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湖底水世界 藏着怎样的“精”彩

  成都湖泊蕴含丰富的鱼类等动植物资源。

  开栏语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出要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459种高等植物、70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3万亩湿地、516种鸟类……一个个数据直观讲述着公园城市的“多样性”。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公园城市的多样性”系列报道,重点聚焦成都的植物、动物、雪山、湿地等资源本底,关注城市空间里,那些与我们共享同一片土地、水源、空气的其他物种,感受公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沿着兴隆湖一路行走,连片绿地湿地、河湖水体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粼粼波光的湖面总是让人心旷神怡。在亲水栈道旁,游人漫步、拍照、看水鸟,享受着清清湖水带来的美好与惬意。

  而在一湖秀水的水面之下,“藏”着一个神奇的水底世界。这个湖底水世界有什么供人欣赏的景观资源?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在兴隆湖和成都湖泊水生态构建最早的麓湖湿地,记者找到了成都湖泊变化的秘密。

  精心打造

  以湖底生态再造

  构建完整食物网

  一米深的水下玻璃幕墙,让人置身于“水下世界”;半透明的蓝绿色湖水中水草丰茂,时常可见鱼翔浅底。这一绝美的创意设计,正是兴隆湖“湖畔书店”中的一景。

  水下的神奇世界,引起不少市民惊叹和关注: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采用了基于自然手法的生态修复手段。”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袁兴中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

  原来,兴隆湖整个湖底都进行了地形设计和地形修复,营造有利于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境空间。沉水植物可以在水下形成复杂的生态空间,维持水生动物的良好生存,加上水鸟等动物的加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维的食物网结构。

  “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湖水的自净功能,也保证了兴隆湖的生物多样性。”袁兴中说。

  实际上,兴隆湖只是公园城市湿地治理的一个缩影。在成都,众多小微湿地群落,像玉珠般星罗棋布。顺着天府大道一路往南,兴隆湖、天府公园、麓湖、鹿溪河生态湿地等早已成为市民喜爱的打卡地。连片的绿地、湿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也为公园城市建设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动能。

  麓湖水域规划面积约2100亩,在湖泊水生态体系工程构建方面,是成都最早也是运行最久最稳定的一个。

  “水质从最开始的地表水Ⅴ类逐步提升至Ⅱ类。”麓湖水环境负责人宋新元告诉记者,湖中鱼虾河蚌自然生长,招引来各种觅食的水鸟。

  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背后的秘诀便是水下森林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据宋新元介绍,水生态系统构建,就是让水与生物相互依存,“水下森林”背后的门道就在于构建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网链,通过生态系统循环自净原理提升水质,大幅改善水体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沿湖漫步,宋新元对这些植物如数家珍:“水底栽种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来净化水质,岸边种植美人蕉、再力花、菖蒲等挺水植物来保护美化坡岸,水上再搭配一些浮叶植物。”在他眼中,每种植物都各有功用。

  “水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生长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10余种沉水植物,以及10余种鱼类和底栖动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态系统更为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大。”宋新元告诉记者。

  精密计算

  种多少草养哪种鱼

  也要科学测算搭配

  在湖里种草养鱼,其实并不简单。

  栽植什么品种?不同植物的净化能力如何?种植密度如何确定?“这些都需要经过精密计算,也要下足一番‘绣花’功夫。”宋新元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表格,上面标注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中氮、磷的净化值。

  “我们在建设前期会对植物系统、动物系统、微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分别进行测算设计,科学搭配。”他告诉记者,比如苦草作为先锋植物,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较高的扩散能力等特点,于是在前期投放较大。

  品种选好了,栽植密度也有讲究。“密度太小,植被种群脆弱,而过于密集也不利于中心植被固根发育,容易腐烂。”同样,水的深度也有要求,宋新元表示,一般在5米以上水深区域,光照较弱不利于水下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在水质不断提升,光照不断增强的水体系统,沉水植被才可能逐步蔓延生长至深水层。

  除了植物,水生动物也发挥着大作用。他告诉记者,比如河蚌,它们可通过刮食水生植物表面附着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生长。而白鲢和花鲢等滤食性鱼类可有效控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目前,麓湖已经运行到了第十个年头,整体来看,水生态系统已逐步稳定并越来越好,‘水下森林’正在不断成长。”宋新元表示。

  得益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如今还可不断收获一定规模的生态水产品。“如麓湖生态鱼、麓湖大闸蟹等,可一定程度降低水生态系统的运维压力。”宋新元说。

  沿湖行走,还有更多的生态价值正在显现。诸多富有参与性的公共空间沿着湖岸线铺开:红石公园、云朵乐园、麓客岛等已经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打卡地。

  新闻延伸

  湿地保护成效良好

  水上也是鸟的“天堂”

  成都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落差高达5005米的东西地势,形成了成都上有冰斗湖,下有蓄水量超杭州西湖三倍的三岔湖,以及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核心的众多丘区景观湖池、坑塘等特殊湖库和小微湿地群落。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成都市湿地总面积为28716.32公顷(约43万亩,不含水稻田),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主要的湿地类型为河流和库塘,占总湿地面积约96%。

  得益于良好的保护成效,湿地也成为珍稀水禽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觅食停歇和栖息繁殖地。根据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有鸟类21目80科516种。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成都白鹭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浣花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锦城湖、兴隆湖等,都是成都市内较好的观鸟地点。(成都日报记者 王琳黎 摄影 李冬 制图 江蕊松)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