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社会

“芝芝”不倦“小陀螺” 在岗10天不挪窝

2021年11月16日07:42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在岗10天不挪窝

  工作中的姚秀芝

  穿上防护服、鞋套、戴上N95口罩,戴上防护面屏……全副武装之后,院感护士姚秀芝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点的更衣室里。作为一名“监督员”,她要检查每一名换班上岗医务人员的着装是否符合采样二级防护标准。这项工作每4个小时进行一次,是姚秀芝的主要工作之一。此外,协助管理好采样点每日消杀工作、防疫物资储备及使用登记等,都是她的重要工作。

  11月2日,医院的一个召唤电话,让刚驶入自家小区的姚秀芝一甩方向盘,又回到医院,她在值班室“筑窝”连续奋战10天,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承担起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点的服务工作。她的工作职责,就是保证不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暴露。

  她是小陀螺

  一个电话召回 在值班室“筑了窝”

  11月2日晚上8时许,姚秀芝接到电话:“芝芝,医院突然来了很多做核酸检测的市民,你在哪里?”

  “我马上回来。”挂了电话,她迅速地在电话里知会家人,火速回到了医院。夜幕下,医院门口排了长队,这一夜,核酸采样人数突破了2000人。“有些人要赶飞机,有些人是单位要求来做,每一个人都很着急。”

  自11月2日至10日,医院核酸采样点共计采样83163人次,最高日核酸采样量达13300人次。

  “点位安排、培训人员、监督上岗,一刻不得闲,这10天都没有回过家。”在采访区,责任重大且连轴转的“小陀螺”姚秀芝指着自己的头发:“看,头发都板结了。”

  自从2日回到医院后,姚秀芝就在值班室“筑了窝”,由于工作时间是每4个小时必须到岗检查一次,有限的睡觉时间变得碎片化,“一般每天睡二三次,睡一次大概2个小时左右。人在高度警惕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特别疲倦,我就想,一定要助力打赢这场‘战疫’,然后回家痛痛快快地洗澡,睡个天荒地老,还要把我儿子亲个够。”

  她是大管家

  管人管物还要管22个垃圾桶

  核酸采样医务人员上岗前,着装规范不?负责清运“医废”垃圾的工人着装、操作达到防护要求不?从各个科室临时组织的采样人员需要培训,前来医院检测的市民需要咨询沟通……姚秀芝就是采样点的“大管家”。

  “老师,你的面罩戴得不规范,我来给你调整一下,手套按规定是戴两双。”采样点工作人员每4个小时换一次班,每天换6班,换班的6个时间节点,姚秀芝都会极其认真地检查每一个人的着装细节,保证医护人员防护到位。

  换班结束后,她就在采样点外“溜达”,遇到市民咨询,她主动上前:“老师,你有啥事吗?你来问我。”“老人家,你身份证没带?没有关系,我来联系你的家人。”

  每天上下午两班“医废”垃圾清运,她还要管好责任区的22个垃圾桶。打包带走的垃圾、清空的垃圾桶消杀没有?没有做好这些事,对不起,芝芝不放你走。

  “芝芝,防护服要没了”“芝芝,三号点位手消没了”“芝芝,体温枪坏了”,每天,这样的声音在采样点此起彼伏,但大家永远会听到一句温柔从容的回答——“好的,马上来!”

  10天来,姚秀芝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了“不漏诊一个市民,不感染一位医务人员”的目标。

  她是知心姐姐

  处理棘手问题 特别周到

  姚秀芝记得,11月5日和6日,那两天前来检测核酸的市民特别多,中午1点刚监督了换岗,她就看到黄码区外一位老人急得团团转,她立刻跑过去,“大爷你别急,你跟我说。”原来大爷接到社区电话,说他黄码了,必须到医院去做核酸检测。

  本来是子女说好晚上陪大爷一同来检测,但是大爷一着急,就一个人来医院了。身上没带身份证,手机也没有。姚秀芝温和地跟大爷说:“您别着急,你记得住身份证号码不?记得子女电话不?”

  她给老人子女打电话拿到了身份证号码,立刻请工作人员带着老人家做了核酸检测。“那天老人做完核酸后,她要求子女来医院接,确保安全后才离开。”引导人员张勤告诉记者。

  6日晚上,正在值班室休息的姚秀芝才合眼,电话就来了:“芝芝姐,有个麻烦的事情,你赶紧过来看看。”

  原来,一名外地男子来到市一医院大门核酸采样处,向引导人员提出了难题:“家里老人重病,我得尽快赶回去,核酸检测可以加急不,我加钱,多贵我都做!”“现在检测的话,明天一早拿报告。”引导人员向他解释。

  赶到现场的姚秀芝听后,马上打电话进行了请示。随后,她跟男子说:“你赶紧检测,我尽快安排送样。”

  “一般情况下,检测标本1小时一送,他这种紧急情况,我们立刻给他进行了送样检测。当天深夜,男子拿到打印报告后,刚说了一句‘感谢成都’,后脚就奔去了机场。” 姚秀芝告诉记者。

  “芝芝姐处理事情特别周到,我们引导人员遇到棘手的事情都要找她,由她出面沟通和协调特别顺畅,大家都夸她呢。”张勤说出了同事们都想说的话。(成都日报记者 晨迪 摄影 李冬)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