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体育

“为举重而生的人”拿到“打破纪录”的剧本

2021年09月23日09:0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举重而生的人”拿到“打破纪录”的剧本

  石智勇庆祝胜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两手比出数字“1”的手势,表情“舍我其谁”,这是石智勇打破世界纪录时的“招牌动作”。能成为招牌,说明打破纪录的次数够多、场面够震撼。

  从东京奥运会到今天的全运会,他两次在举重男子73公斤级决赛场上做出这个专属招牌动作,间隔不到两个月,其间,结束隔离后的系统训练仅3个星期。赛前,像其他奥运冠军一样,石智勇理所应当地成为夺冠热门,可聚焦在他身上的目光中,多了一份“继续打破纪录”的厚望,尽管,大家清楚他或许不在最佳状态,但又难以收起侥幸的期待,毕竟,他几乎没让人失望过。

  今天的比赛,石智勇抓举开把重量为160公斤,在所有选手中排在第一位,此后,他又轻松地将重量加至165公斤。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他轻松流畅,解说称之为“教科书般的演绎”,但到了台下,端坐在备战椅上的石智勇闭着双眼,随着队医给他放松双臂的节奏,眉间的皱纹逐渐拧成一团。

  只要挺举不出意外,这一成绩也能助石智勇最终夺冠,但显示屏上的数字跳出了170公斤,比他保持的世界纪录提高了1公斤。谜底揭晓,他还是为破纪录而来,最终,石智勇再次稳稳将杠铃举过头顶。抓举170公斤、挺举195公斤,总成绩365公斤,抓举和总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并且超世界纪录。他再次满足了所有人最高的期待。

  东京奥运会夺冠后,有外媒记者好奇,为何石智勇如此执迷于打破世界纪录?他说:“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破纪录,如果不破就会留下遗憾。”

  “上台就是冲着破纪录去的。”这是石智勇很早就被灌输的观念,尤其在强手如云的国家举重队,金牌似乎只是“基础项”,对这群代表中国力量的顶尖选手而言,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才是他们的使命。“队友、朋友、所有领导见到我都会说,你要加油,要破纪录。”赛后,石智勇笑着说,“我也没办法,我也是被逼的,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挑战。”

  但光有意志力不够,在这个备战周期之初,石智勇的团队就立下了两个目标:拿奥运冠军,有机会打破纪录;全运会上再次打破纪录。因此,为了这两个目标,他的训练总有一刻都不敢放松的紧绷,甚至隔离期间和观众互动的短视频里,也总是“不训练就难受”的模样。这是石智勇真实的样貌,因为对他来说,全运会压力不小,“国内举重运动员的水平其实相对很接近,所以我尽量在房间内保持好心肺功能和肌肉活性,隔离结束赶快训练找回状态。”

  5年的备战,石智勇还一直与腰伤对抗。冰敷、针灸、电疗,几乎每一堂训练课后,都要伴随一次治疗。当思想上的“执念”变成行动上的“坚持”,潜力就总能在石智勇站上赛场的一刻变成实力,“我今天的状态并不好,但或许因为我够坚强,也因为之前练得很厚很厚。”

  各界对石智勇的期待,除了他总能在场上散发王者之气,还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和举重有关的巧合,他就是众人口中“为举重而生的人”。

  1993年,石智勇出生于广西桂林五通镇,在这个人口几万的小镇,出了两名奥运会举重冠军,一位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举起高于体重3倍杠铃并坚持12秒的唐灵生,另一位就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中国实现男子举重69公斤级奥运四连冠的石智勇。

  而石智勇这个名字,在中国举重队也不是唯一。2004年,雅典奥运会62公斤级的冠军正是福建选手石智勇,当时,祖籍广西的石智勇还叫石磊,年仅11岁的他被启蒙教练李冬瑜带到宁波体校进行训练,名字也被改为“石智勇”,取“智勇双全”的意思。

  最初,他不了解这个名字的另一层含义,直到开始参加全国性比赛,才知道自己和冠军同名,他不想成为“用名字刷存在感的人”,也公开表示过压力很大,可在他看来,摆脱压力的方法只有一个,“还能有什么办法,同样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问题就解决了。”

  里约奥约会,石智勇如愿成为69公斤级奥运冠军。此后,虽然他将级别更改为73公斤级,但这只是他摘金和不断创造纪录的开始。2018年11月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他同时改写了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2019年,他更是在5场比赛里5次刷新了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此后,“打破纪录”就成了这位“为举重而生的人”注定的剧本。

  冲击365公斤成功后,石智勇透露,最近,“365公斤”天天在他脑子里转。而从今天起,将会有一个新的数字继续盘旋在他的脑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