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成都:以全面绿色转型之笔答好“双碳”加减之题

2021年09月23日06:5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傍晚,成都崇州市重庆路沿线,五颜六色的灯光和动听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在竹林里、菜畦间追逐嬉戏……这里,是成都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的“鲜道·幸福里”林盘项目,也是“碳惠天府”携手“幸福里”共建零碳(低碳)林盘的承载地。

如今,在“碳惠天府”平台的“点绿成都”板块,成都市民可通过使用践行低碳生活产生的减排量,参与“云种植”“幸福里”零碳(低碳)林盘的山茶树,感受川西林盘的“烟火气”。

随着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于2021年全国两会将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双碳”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公园城市首提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四川成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自然格外引人关注。

超前谋划夯实根基

提到成都“减碳降碳”,一次次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的印记依然清晰。

时间回溯到2018年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经测算,该论坛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此,成都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这是成都植下的首片会议碳中和林。

同样是2018年,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来支撑“碳惠天府”行动和低碳城市建设。同时,培育了一批低碳咨询经济的技术资源团队,打造、开发更多“碳中和+”场景,惠及民众。

2019年,成都首次提出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聚焦6个方面采取36条措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努力让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到了2020年,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更是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成都的底气何在?一组数据或许可以打消人们的疑虑。

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成都共淘汰落后产能超过300户,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累计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推动多个天然气综合能源项目落地;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56.5%提升至62.6%(优于全国38.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4.24%。

与此同时,成都全域统筹的生态碳汇体系也初步形成。成都坚持“全域增绿”,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标志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完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打造“绿肺、绿道、绿轴、绿环、绿缀”生态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人均公园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此外,成都还着力打造出107个高品质精品林盘,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入选C40《100城》案例……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特质和优势。

成都构建低碳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一系列举措,已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了根基。

低碳发展频频上新

8月25日前后,成都人以“全国低碳日”为契机,用文字、话语,告白自己生活的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表达自己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就在不久前的8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对成都的空气质量改善予以了肯定:“这几年,不断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发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

其实,在今天的成都,绿色低碳这一深刻内涵,已转变为生活的点滴,逐渐融入市民群众的日常——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出门自带环保口袋;出行首选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公园绿地越来越触手可得。

从生态到生活,从生活到生产,探寻成都在低碳发展领域的实践与创新,不禁令人惊叹这座城市的旺盛活力和喷薄动力。

当前,成都正围绕支撑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将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12个,新筹建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名列其中。这是成都创新降碳的又一探索之举。

据介绍,成都正加快制定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谋划打造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通过线上公益平台对市民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行为发放碳积分奖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指导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修护的企业开发碳减排项目,并作为卖方参与碳中和交易。预计到2022年,成都将基本形成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规则流程明晰、商业模式成熟的碳普惠生态圈。

据相关人士介绍,“当前,成都‘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年内还将推出40个商场、酒店、景区、餐饮类低碳消费场景。”

不仅如此,成都还将开启碳中和会展的先河。据悉,计划今年召开的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将通过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53吨碳排放。

示范引领先锋奋进

发挥示范引领,核心在于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塑造典型。

坐落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自“双碳”目标提出后,便洞悉到其中的机遇并快速作出反应。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9月26日,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一行人就走进最靓低碳城市、新能源小镇“样板”——江苏同里,考察学习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典型案例。

“无线充电专用跑道上,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边行驶边充电;看似普通的住宅楼可以自动调节屋内照明、温度,实现建筑自发电……”作为考察学习团中的一员,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五级职员陈新惊叹于同里小镇“建筑可发电”“道路可充电”“风、光、储多能互济互补”的神奇。

时隔一年后,在四川天府新区,多能互济互补、综合利用体系、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支撑体系也从愿景变为现实。

从成都市中心出发,沿着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30多公里,就可抵达占地4000亩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全国首创的“天府能源智慧大脑”平台,正成为这个“双碳”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互联网办计划与建设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尧刚说:“我们借助‘大云物移智链’技术,在天府新区建设可视电网,打造智能感知体系,满足‘即插即用’和分布式多元用能需求,服务清洁能源互联互动、互补互济。面向市民的沉浸式低碳互动体验项目也正在加速建设。电能替代推广速度比去年提升了46.8%。”

据陈新介绍,通过汇聚电力、天然气、煤炭、石油、自来水等各类能源数据,建立碳排放模型,开展绿色低碳发展情景和碳排放预测模拟分析,追踪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碳足迹,可以协助企业确定自己的碳减排方法和减排目标。同时,评估不同低碳政策的减排潜力和成本,将能为政府低碳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9月16日,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胡园园、郗宁正在使用“天府能源智慧大脑”平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监测分析。杨月红摄

如今,成都正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强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约束,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金融支撑、宣传引导同向发力,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高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率先布局组建碳中和实验室、积极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在全国首创“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成都,在通往“双碳”目标的道路上,铿锵奋进。(房金)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