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国企担当 能投风采】

扶贫干部王宏斌:安居兴业为民想 扶贫扶智显担当

郭莹
2021年08月23日14:1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王宏斌到普格县各洛村发放鸡苗。阎璐摄
王宏斌到普格县各洛村发放鸡苗。阎璐摄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耶底乡,漫山遍野草木葱茏,牛羊遍地。走进当地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能投美丽新村”,这里绿树掩映、粉墙砖瓦、彩梁白栋,村里设置了幼教点、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民族活动坝子,老百姓出门办事方便,居家和乐美满。村民们还在村集体的带领下投身畜牧养殖、艾草种植,通过劳动增收致富。

时针拨回4年前,村民们面对的则是另一番景象:美丽新村的前身为耶底乡各洛村。2018年以前,各洛村还位于54公里外、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基础条件差、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让这个高山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极度贫困村。

改变的契机源于四川省委、省国资委 “国企入凉”行动。2017年,为响应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坚决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四川国资委党委组织中央18户在川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对口帮扶大凉山彝区10个县,重点帮扶20个贫困村。四川省能投集团作为普格县对口帮扶企业,派出精锐强将一线挂职扶贫,现任四川能投凉山生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宏斌就是其中一员。

2017年,他被四川能投集团派驻普格县,担任各洛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在这期间,他发挥专业优势,协调企业资源,和其他扶贫干部一道,以产业扶贫为基本途径,推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王宏斌是土生土长的普格人,对大凉山的土地和民情,他非常熟悉。但最初来到各洛村时,他还是被村里的穷困贫瘠景象所震撼。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当地居民以传统粮食作物耕种为主,收入十分有限,全村93户人家有73户都是建卡贫困户。村民缺衣少食、瓦屋摇摇欲坠,出村道路泥泞不堪,颠簸曲折。

经过认真的摸底调查,王宏斌发现,制约各洛村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村落位于高海拔高山上,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不适宜经济作物的生长;二是当地交通极其不便,村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们下一趟山、进一趟城,至少要在泥泞的山道走上4个多小时。

为了解决各洛村交通不便、产业拓展难的困境,王宏斌决定带领居民启动整村扶贫移民搬迁。他带着驻村工作人员、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在全县四处奔走选址,协调规建、国土、农业、当地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会等相关部门,积极村民寻找适合居住聚集点位,最终在普格县城郊寻找到一处边坡作为村民集中安置点,开始建设“能投美丽新村”。

也正是这一年,在四川能投集团全额出资捐建下,按照村民意愿,各洛村93户482人贫困群众搬迁到沟坝地区居住。其中,23户村民被集中安置在“能投美丽新村”,搬进家电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房,远离了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其余70户则选择了插花式安置方案,按照政策标准,拿到了合理的自建房补助,以投亲靠友等方式零星修建新家。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等得到解决后,如何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和收入问题再次摆在王宏斌面前。“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意识到,尽快找寻优质产业,拓宽帮扶思路、创新帮扶措施,是帮助贫困群众适应新生活的关键。

引入源头活水,精准破解新村发展瓶颈。在观察到当地老百姓有养羊传统后,王宏斌希望发挥贫困群众精通养殖的优势。借助能投集团的社会影响力,他协助引进河南三阳畜牧公司,并由普格县人民政府、四川能投集团、河南三阳畜牧公司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普格三阳畜牧有限公司” 种羊养殖基地,基地集种羊培育、肉羊繁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产品销售为一体,形成全产业链模式。在成立最初两年就投放了10万只种羊、3年内出栏30万只优质品种肉羊。

不仅如此,各洛村还积极打造产业集群,成立“公司+支部+农户”种养殖合作社,采取“政府+银行+贫困户+企业”模式,依托农产品源平台+智慧订单农业+电子商城运营销售,促进生态智慧农业发展,把当地优质的畜牧产品卖到成都、重庆、昆明等地。

依托凉山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壤条件,王宏斌还发动普格县农户种植艾草,建立艾制品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他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在当地拓展艾草种植采用订单模式鼓励当地农户种植艾草,为村民带来每亩艾草3000-4000元的稳定收入。

如今,在“能投美丽新村”,家家户户发展畜牧业,全村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今年4月,王宏斌获得了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之后看振兴,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真正实现搬得出、住得下、富得起。”王宏斌说。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