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态环境部点赞!解码“成都蓝”“雪山白”
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谈到蓝天保卫战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时,介绍了近五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黄润秋说:“这几年,不断地有同事、朋友给我发来图片、发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户边拍的西岭雪山,清清楚楚。如果你运气好,偶尔还能拍到百公里之外的贡嘎雪山,这就是大气环境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
黄润秋在发布会上表示,最近这几年,我们头顶上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一年比一年好看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了;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带来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强了。他认为,这背后,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的结果。
近年来,成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实现了规划理念、发展方式、营城路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在城市看到雪山的概率越来越高。
“成都蓝”“雪山白”背后的治气秘诀
2017年以来,成都通过持续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入开展了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六大行动。
今年,成都“治气”再出新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拟定《成都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成都市2021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方案》《成都市2021年度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重点管控区域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其中,最新版成都蓝天保卫战“作战图”——《成都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出炉,努力推动着这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控方面,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了对3204家家具制造企业的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分级定档工作,指导7585家涉VOCs排放企业完成自检自查自测。同时,强化智慧监管,运用卫星遥感、3D气溶胶雷达扫描、VOCs走航等科技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及时督导问题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全市统筹开展二季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为重点,推动了全市二季度空气质量实现改善。今年4~5月,全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5天,PM2.5、PM10、二氧化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7.5%、23.9%和23.8%。
来自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4天,优良率为79.6%,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8天,优良率上升10.4个百分点。
守护“成都蓝”,少不了科技手段。成都应用数智环境系统,进一步服务于大气调度、科研、应急,加大VOCs电子围栏、走航观测、雷达扫描、电力监控等成熟科技手段推广运用,强化污染远程监管。
据了解,当前,二氧化氮已成为影响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体现出全市在移动源污染管控方面尚有差距。为此,成都将着重抓好“油”“路”“车三个方面工作。比如,在车方面,成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淘汰老旧车辆,到2021年底,实现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3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例达到4%,全面完成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运钞车和营运车辆淘汰,淘汰老旧汽油车6万辆、柴油货车2万辆。
践行“两山”理论 让成都人获得绿色福利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成都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为了守护好这张名片,成都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博采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生态价值转化经验之所长,不断学习超越,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路径。
据报道,在成都,作为环城生态公园的78座桥梁之一,正在施工的成昆线转体桥是锦城绿道100公里全环贯通的控制性关键节点。画完这一笔,绿色成环,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也将“连线成片、串珠成链”,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典范。这里还将形成全新的慢行交通枢纽,串联12个中心城区,满足绿色出行、培养绿色生活,同时与地铁、公交无缝链接,充分实现快达慢行的都市交通方式。
何以独一无二?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建立一个贯通全城的无障碍的慢行和骑行系统,任何一个社区、任何一条绿道都可以借助这样一个环形的无障碍的骑行和步行系统实行全程通达。
据悉,以良好的生态本底和生活场景为内在引力,环城生态公园将在“十四五”期间引领原本作为单中心城市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疏解和外溢,从而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塑。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周边规划,成都将建设11个城园融合片区和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让绿色生态系统更汇集于民,充分彰显生态价值。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走在前列,打造高能级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高品质消费供给网络核心节点和高质量综合服务高地。(朱虹、王洪江整理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