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解秋虎之燥、化悲秋之郁,中醫藥助力秋季養生——

草木斂華順時方(大健康觀察)

本報記者 熊 建
2025年09月23日10: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立秋過后,氣溫逐漸由升溫改為降溫。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秋季人體的新陳代謝逐漸減緩,是呼吸道和胃腸疾病的高發期。秋季萬物開始收斂,人的情緒也容易受到影響,容易出現憂郁、煩躁的情緒。因此,秋季養生,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貴在滋陰斂陽。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秋季中醫藥養生”主題發布會,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中醫藥專家出席,介紹秋季常見健康問題的中醫預防、調理、保健方法等內容。

  “秋老虎”傷人怎麼防

  夏秋交界之際,雖已立秋,還會出現短期炎熱天氣,老百姓俗稱“秋老虎”。應對不好的話,“秋老虎”也會傷人。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秋老虎”時濕氣和暑熱沒有散盡,立秋以后有時會感覺身上燥熱,燥邪和暑熱聯系到一起,很容易造成“秋老虎”傷人的問題,造成頭暈等中暑症狀。

  “預防是最重要的,午后高熱時盡量減少外出,穿一些透氣的衣服,在屋子裡面保持開窗通風,飲食上需要清暑祛濕,當然也要向預防秋燥過渡,可以煮一些綠豆薏苡仁粥等來緩解這樣的症狀,切忌辛辣刺激、冰冷的食品,避免傷及脾胃。”劉清泉說,起居上應該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傷元氣。如果有時間的話,午后可以休息15—30分鐘恢復體力,清晨和傍晚的時候可以適當運動散步,打打八段錦,但是要減少劇烈的活動,運動后要喝一些溫開水。

  出現了類似中暑症狀,怎麼來處理?“要分清不同的狀態,畢竟入秋的‘秋老虎’和真正的暑期還不一樣。”劉清泉說。

  第一種情況,暑濕表現比較明顯,身熱、乏力,常伴有胸悶不舒、腹脹便溏、口苦、食欲不佳。這種情況下,可以取新鮮的荷葉,剪碎了,用薏米綠豆適量,煮成湯或者粥。荷葉芳香,能醒脾化濕,薏苡仁和綠豆可以增加祛濕之力﹔也可以用藿香、佩蘭適量,沖泡代茶飲,起到芳香化濕、解表祛暑的作用。還可以配合按揉內關穴、足三裡穴、陰陵泉穴。

  第二種情況,中暑而燥邪比較重的,除了身熱、頭暈以外,多伴有口干、咽喉不適,甚至出現尿少尿黃等症狀。這種情況可以用麥冬、石斛、鮮梨,加水煮20分鐘,沖泡代茶飲。麥冬和石斛滋陰生津,是非常好的藥材,配合梨的潤燥,能有效補充耗傷的津液﹔如果伴有明顯乏力,可以用西洋參片適量泡水飲用,可以緩解暑濕造成的傷氣耗津的虛弱症狀。

  悲秋之感怎麼化解

  常言道,傷春悲秋多煩惱。對此,浙江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湯軍表示,秋氣通於肺,在志為悲。自然界萬物蕭瑟易使人情緒低落,過度悲秋則會耗肺氣、傷肺陰。“中醫養生主張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我們會更強調調神,核心是使情志安寧、收斂神氣,以緩和秋令的肅殺之氣。”他說,具體方法很多。

  多進行戶外運動。選擇秋高氣爽之時登高望遠,既可以開闊胸襟,又能宣泄胸中郁結之氣。“適當增加日晒時間,尤其午后可以晒晒背部,因為背部分布著統領陽氣的督脈,溫煦背部有助於振奮機體陽氣,自然驅散憂郁低沉情緒。”湯軍說。

  在飲食方面,可以適當搭配百合、蓮子、銀耳、玫瑰花等甘潤芳香之品。“我給大家推薦兩款安神解郁的藥膳。”湯軍說。

  第一個是百合蓮子安神羹。取適量的鮮百合、去心的蓮子、紅棗,用文火慢燉至軟爛,然后根據個人口味,加適量冰糖調味,每晚食用一碗,能潤肺清心,安神除煩。

  第二個是玫瑰解郁茶。取干燥玫瑰花蕾、佛手片適量,冰糖少許,用沸水沖泡代茶飲,常飲可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改善情緒低落。

  “中醫講究一個五行音療,在聲律調節方面,可多聆聽一些樂曲,比如說《春江花月夜》等輕快舒緩的傳統樂曲,避免聆聽悲傷的曲調,以樂理來調和氣機。”湯軍說,應積極培養能陶冶情操的興趣愛好,如練習書法、繪畫或者從事園藝活動,通過專注其中以轉移注意力、寄托心神﹔加強親友間的溝通與社會交流,主動尋求和獲取情感支持,避免陷入愁思﹔日常空閑的時候,可以按揉穴位,比如合谷穴、內關穴、膻中穴等穴位,每次三五分鐘,以感到酸脹為度,具有寬胸理氣、舒緩情緒的積極作用。

  “貼秋膘”適合所有人嗎

  入秋“貼秋膘”是一項傳統習俗。對此,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長沈洪表示,“貼秋膘”旨在通過秋季進補增強體質,為冬季儲備能量。“但是貼秋膘不能只是單純理解為補充營養。”他說,“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體質偏頗,比如氣虛、陰虛、痰濕等。所以,盲目‘貼秋膘’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調理。”

  如氣虛體質者,應以溫補為主,可適當進補溫性食物和補氣食物,如雞肉、紅棗、桂圓、栗子、山藥等﹔陰虛體質,需要通過飲食調理來滋陰降火,避免辛辣刺激或溫熱性食物,可以選擇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鴨肉、桑椹、黑芝麻等﹔痰濕體質者,需要通過飲食調理來健脾化痰、祛濕利水,可適當選擇具有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紅豆、茯苓等。

  沈洪提醒大家,從中醫體質學角度,以下幾類人群不宜盲目進補:肥胖及代謝異常人群,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過多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會加重病情﹔脾胃虛弱者,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若強行進補,易導致消化不良、積食﹔胃火旺盛者,常見口臭、便秘、喜冷飲,需要先清熱再進補,否則易加重內熱﹔老年人和兒童消化功能較弱,大量進食肉類易引起積滯,建議先健脾調養,待脾胃功能恢復以后再進補。

  “秋凍”該如何掌握分寸

  很多人都知道春捂秋凍,但“秋凍”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春捂秋凍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有價值的理念,核心是順應季節氣候,幫助抵御病邪。”劉清泉表示,“入秋以后,氣溫逐漸下降,降溫是多階段的,並非持續嚴寒。此時適當秋凍,不急於添加厚重衣物,能讓身體皮膚和呼吸系統接觸適度低溫,刺激機體自主調節體溫的能力,增強身體對寒冷的耐受能力,為嚴冬做好准備,這樣也能減少因為突然降溫導致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劉清泉提醒,秋凍要適量,千萬不要過分的凍,有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避免過度受凍而傷身體。比如心腦血管疾病這類人群,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流阻力增加,增加腦血栓、心絞痛風險。這類人群需要及時保暖,注意保暖頭部、頸部等重要部位。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包括慢阻肺、哮喘的患者,因為秋天干燥低溫,溫度波動很大,冷空氣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氣道痙攣、咳嗽,這時候盲目秋凍會使病情急性加重,所以這類人群一定要適時增減衣服,避免呼吸道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而導致一些慢性疾病急性發作。

  脾胃虛弱這類人群,本來就容易受涼、容易腹瀉腹脹、食欲不振。秋天脾胃功能處於收斂的狀態,低溫會進一步導致脾胃的陽氣不足,加重腹瀉等症狀。“對這類人群,尤其要注重腹部的保暖。很多女孩子特別愛露肚臍,穿的衣服薄,如果脾胃不好,平時容易痛經,就更要注意腹部保暖。”劉清泉說。

  此外,老年人對溫度的感知能力下降,體溫調節功能減弱,對寒冷的耐受和適應能力較差,這時候如果秋凍太過,易發腦血管、心血管、呼吸系統疾病。小兒兒童時期身體發育不完善,免疫系統和體溫調節機制不成熟,這時候秋凍容易導致感冒、肺炎等疾病和腹瀉等症狀,需要適度保暖,不可盲目跟風。

  “對於一部分體質虛寒,平時手腳涼,容易感冒的人群,本身陽氣不足,如果隨著氣溫的下降還要再秋凍,更容易傷陽氣,導致虛寒加重,出現各種身體問題。這類人群需要適時添加衣服,注重溫補,不適合用秋凍鍛煉免疫力。”劉清泉說。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